海洋是回不去的家!動保團體呼籲拒賞海洋哺乳動物展演

▲作家吳明益(右)認為觀賞海洋動物娛樂性表演對教育效果不大也非沒有替代性,建議民眾選擇拒絕觀賞並重新思考與野生動物的相處模式才有真正的教育意義。左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中為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圖/記者邱美婉 攝)

記者邱美婉/台北報導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與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今(2)日共同召開記者會,用數據說明台灣4處圈養海洋哺乳動物的機構近30年來至少犧牲了數百隻鯨豚、海獅、海豹及海牛等海洋哺乳動物進行展演,呼籲民眾拒絕觀賞,並要求業者加強改善圈養環境,讓這群已被終生囚禁的動物,能有較好的飼養環境度過餘生!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長年從事野外鯨豚研究與海洋保育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表示,這群本來是悠游廣闊海洋的生物,被迫生活在狹窄、單調的水泥池子中,不僅無法滿足動物特有的環境需求,維生系統的幫浦及過濾器等常年不間斷的低頻噪音、表演主持人高分貝的麥克風聲音,表演中反覆播放的喧鬧樂曲及其他遊樂設施發出的噪音,都讓這些對聲響相當敏感的海洋動物長期處在緊迫和痛苦之中,甚至逐漸喪失回聲定位等感知能力。

台灣目前圈養海洋哺乳動物的機構共有4處,包括野柳海洋世界、花蓮遠雄海洋公園、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及台南頑皮世界動物園。研究會主任陳玉敏指出:「從1980年野柳海洋世界自澎湖購買4隻野生海豚訓練其馬戲表演開始,近30年來,這4家展演機構至少犧牲了數百隻鯨豚、海獅、海豹及海牛等海洋哺乳動物。而活捉一隻鯨豚的背後,是無數鯨豚的陪葬!」

 

▲悠游在廣闊海洋的鯨豚,過去20年來光是在日本海域就有超過40萬頭小型鯨豚被獵殺。(圖/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提供,下同。)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圈養在野柳海洋世界的海豚。

▲鯨豚是擁有「自我意識」及「高度智慧」的動物,當牠們被禁錮在狹小枯燥的環境中,因緊迫會引起胃潰瘍、嘔吐、細菌感染等症狀,出現不斷繞圈等刻板行為,甚至摩擦牆壁、撞牆等自殘現象。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出席記者會的作家吳明益表示,觀賞海洋動物的娛樂性表演對教育效果其實不大也非沒有替代性,建議民眾可以選擇拒絕觀賞表演和展示,讓業者與捕鯨豚者間的利益鏈鬆脫,也讓下一代重新思考與野生動物的相處模式,才具有真正的教育意義。

台灣野生動物保育法自1987年後即規定不能捕抓野生海洋哺乳類動物,目前國內有圈養的機構大多透過購買、交換、人工繁殖等方法獲得野生海洋動物,除了野柳海洋世界表示目前只展示不表演,其他業者均有海洋哺乳類動物的演出活動。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與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希望從民眾開始拒絕觀賞動物表演開始,促使業主重視野生動物的福利,也趁此推動政府相關單位立法監督改善飼養環境,讓這些已經喪失野放生存能力的海洋動物可以安穩度過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