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today寵物雲

都市躲貓貓! 「3個識別方法」找喵喵們在哪生活?

▲▼ 躲貓貓:來場都市生態觀察吧!。(圖/作者山夢嫻提供)

▲猜猜貓咪會躲在哪裡?(圖/作者山夢嫻提供)

文/動物當代思潮


2018年的「挺挺動物小學堂」為師生與親子帶來六堂認識我們身邊動物的相關知識,希望透過深入淺出的內容,讓大小朋友更加了解大自然裡的野生動物與家中的同伴動物。

2018年12月的第一個禮拜天,總統府前舉辦了一場動物保護與友善環境的嘉年華,它還有個美妙的名字,叫「微笑動物日」。小朋友們想想會微笑的動物,是否聯想到童話《愛麗絲夢遊仙境》裡的「柴郡貓」呢?本節的小學堂,我們就來認識一下貓吧!

我們怎麼對待動物 反映了與大自然的關係
今天的老師是「南海の貓」創辦人山夢嫻:YAMA老師。不過她說與其叫她老師(而她確實也是一位高中老師),但她卻比較喜歡大家稱呼她為「都市生態紀錄者」。

她所創辦的「南海の貓」雖然不是協會,只是一群喜歡貓的人所組合而成的社團,卻已經走過10個年頭,而「都市躲貓貓」這個主題,就是他們所共同努力的浪貓監測計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動物是現代人與自然環境接觸的介面,我們從動物的眼神與動物的互動,去了解大自然的運作法則,而對待動物的方式,也反映了人與自然是怎樣的關係。」山夢嫻引用齊柏林的這段話,做為今天的開場。

關於都市躲貓貓,她說:「平常看到我們,就是揹著一台相機。」倘若大家也想學習他們進行浪貓觀察,那麼就要先培養眼力。山夢嫻常常做生態紀錄,當她發現貓的時候,會遠距離先拍下一張,然後再拉近鏡頭拍貓的特寫。

都市躲貓貓 貓咪們都在哪裡生活?
首先她讓我們看一張照片。由於照片是沒有聲音與溫度的,所以她要我們去想像,在這樣很熱的正中午,人來人往的街頭車水馬龍,貓有可能躲在哪裡?

她說,因為貓是喜歡安靜的動物,所以牠會盡量避免干擾;加上牠為了生存下去,所以會躲在避免受傷的地方;貓也可能為了食物或飲水而出現在人類週邊

山夢嫻說:「當你對貓有了這些概念的時候,就比較容易找到貓了。」

「我在這10年觀察的貓,至少有150隻,每一隻我都有拍照。對於沒有飼主的貓,我們都叫牠『流浪貓』;家貓跟人的關係越來越親密,所以有時我們不再叫牠寵物了,而是改叫牠『同伴動物』;有些人的貓是讓牠到處自由跑,我們叫牠『放養貓』。」

▲▼ 躲貓貓:來場都市生態觀察吧!。(圖/作者山夢嫻提供)
▲A-A2都是同一隻流浪貓。A是結紮前,耳朵尚未剪角。A1是夏天的樣子,夏毛比較服貼。A2是冬天的樣子,冬毛比較蓬鬆。 圖/動物當代思潮。(圖/作者山夢嫻提供)

貓咪耳朵上的櫻花記號

她說,放養貓跟遊蕩貓有時讓人分不出來,但你會發現,有些在外面的貓長得不太一樣,有人以為「牠的耳朵斷掉了」,一邊耳朵比較短,其實這是在台灣已經執行很久的「結紮記號」。也就是流浪貓被施行絕育之後,會在耳朵做一個小識別。

剪耳通常男左女右,但在香港比較特別,是男右女左,而歐洲則是統一剪左耳。剪法也有很多種,有剪一半、櫻花剪,還有隔間0.3公分的剪法。

大家可以去觀察一下,在早期我們還不是很了解貓的時候,通常會剪得比較大,如果在戶外看到有些貓耳朵少一半,那大部分都是七、八年前做的絕育。

現在發現只要在貓咪耳朵尖端劃平整的一小刀就可以辨識,那就可能是比較近期的三、四年間所做的絕育。還有些剪成倒三角形的,我們給它的一個名稱就叫做「櫻花剪」。

在台灣,除了剪耳可以分辨公母之外,還有一種「氣質分類法」,你可以發現公貓的頭跟體型會比母貓大一點。所以大家的都市躲貓貓,除了學找貓之外,也必須學會「個體識別」。簡單的識別方法,第一可以看牠的體型樣貌,第二是身體的毛色,再來是剪耳

可能有人看到同一隻貓時會想,「怎麼跟我之前看到差那麼多?」其實是因為貓咪會換毛,夏天有夏天的樣子,冬天有冬天的樣子。貓也可以看牠尾巴的長度,有的尾巴只有一小節,那種叫做「麒麟尾」。

有一隻貓非常特別,我要抓牠去結紮時,根本認不出來,因為牠的毛色全部退掉了,後來才知道牠正在懷孕的初期,把身體的養分通通都給了牠的寶寶,就像很多在外面流浪的母貓,懷孕的時候牙齒都會掉,因為養份不夠。

「後來我再度抓到牠,把牠帶去結紮,隔了一年我又看到牠,就發現牠的毛色已經全部恢復了。我是怎麼發現牠是我之前認識的貓呢?剛才有一個辨識個體的方法沒講到,那就是『行為』,這隻貓我們都叫牠『跳跳貓』,牠走路喜歡用跳的,倘若不是這個特殊行為,我們也認不出來。

▲▼ 躲貓貓:來場都市生態觀察吧!。(圖/作者山夢嫻提供)
▲圖為跳跳貓,左是懷孕初期,右為非懷孕期,毛色有相當差異。(圖/作者山夢嫻提供)

還有一隻貓叫「大白」,2011年山夢嫻將牠安置在中途之家前,牠的眼睛都睜不開,因為牠在野外容易過敏。山夢嫻說:「有時你也會發現有的貓眼睛真的好大,異常的大,好像怪怪的,那是因為貓在恐懼的時候,瞳孔會放大。

談完了幾種辨識貓的方法之後,大家可能回去後就會發現,好像到處都可以看得到貓,牠會在屋簷上、菜場裡,甚至可以爬到公園的樹上六、七公尺高。

「等你訓練大約一、兩個月,你會發現你的目視距離可以到達15到20公尺遠。」

被攀木蜥蜴吃掉的綠繡眼寶寶
山夢嫻並分享了一個故事。她例行性去公園作研究,那時有一對綠繡眼正在育雛,綠繡眼的寶寶很小,大概只有一個大拇指的指節那麼小,吸引了很多民眾在步道上圍觀與攝影。有一天,她發現綠繡眼寶寶不見了,便詢問在場的攝影師,對方說應該是被貓吃掉了,「證據」是他常常看到貓在樹下走來走去。

沒想到後來在一張照片中,發現了攀木蜥蜴,牠現場吃了一隻、又打包一隻帶走

山夢嫻說:「這張照片非常震撼我,改變了我們科學研究的態度,讓我去思考大自然非常的奇妙,我們對大自然要謙卑,我覺得我們對自然有太多的不了解,希望之後大家可以多去關心你過去所不知道的事物,並且不要太早下定論。」

▲▼ 躲貓貓:來場都市生態觀察吧!。(圖/作者山夢嫻提供)
▲育雛的綠繡眼與攀木蜥蜴。(圖/作者山夢嫻提供)

在野外做研究聽起來好像很有趣,但這需要長時間的忍耐,有時天氣很熱、又有蚊子,而且也很無聊,你會發現貓怎麼都坐在那邊不想動,但山夢嫻說,這些都是科學觀察需要具備的精神。

「後來我還藉由這樣的研究,去讓學生寫小論文、做發表,讓大家知道,學生做都市的動物研究,也可以很科學,無論是研究貓咪或狗狗。」

而山夢嫻則是更積極地做教育,把這些研究心得分享出去,如同今天。她說:「我在南海の貓社團做野外研究的這10年,沒有餵過一隻野外的貓,連跟貓互動我都很小心,不然會影響研究的客觀。」

最後,她以珍古德博士的話來做結尾:「唯有了解,才會關懷;唯有關懷,才會行動;唯有行動,生命才有希望。」

大家可以發現,當你開始找貓、做個體辨識之後,漸漸就越來越會找了;當你越來越了解牠們,就開始想關心這些貓到底是怎麼來的?接下來就會想投入行動,像山夢嫻一樣,因為了解,而開啟更多生態研究,以及教育的希望。

▲▼ 躲貓貓:來場都市生態觀察吧!。(圖/作者山夢嫻提供)
▲山夢嫻的學生正在進行流浪貓的行為調查記錄。你可以從畫面中找到貓在哪裡嗎?(圖/作者山夢嫻提供)

(即時接收毛毛軍團訊息!快加寵物雲Line

(ETtoday寵物雲有IG了,快按追蹤:https://goo.gl/MyKwZB

★「動物當代思潮」由台南大學吳宗憲老師召集學者及夥伴所組成。透過各種方式將涉及動保議題的「動物保護學」、政策與法律等,進行跨域討論、交互檢證。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動物當代思潮」臉書、「動物當代思潮論壇」網站。

關鍵字: 動物當代思潮挺挺動物 x 挺挺應援團挺挺動物小學堂同伴動物都市生態櫻花剪微笑動物日南海の貓都市躲貓貓浪浪浪貓放養貓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熱門寵物影片

更多

追蹤寵物雲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