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today寵物雲

孔雀有第三耳!開屏暗傳嘎嘎聲 觸動頭頂「敏感帶」

▲孔雀又名越鳥、南客。公鳥會藉由「開屏」來向母鳥表示,自己足以嚇退敵人。(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孔雀又名越鳥、南客。(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文/曾柏諺

西元1860年,上古神獸達爾文曾在信中寫過這樣一句話:「不論我何時瞥上孔雀的尾羽一眼,都覺得嘔嘔嘔嘔嘔。」(The sight of a feather in a peacock's tail, whenever I gaze at it, makes me sick!)

正是孔雀開屏這麼「不利生存」的構造,讓達爾文重新思索了他的學說,也在之後的《物種起源》加入了「性擇」元素──孔雀可說與長頸鹿一樣,並列為讓達爾文頭痛的怪獸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就在孔雀開屏開出了演化學的下一頁時,卻少有人注意到在孔雀頭上也有個「小屏」。這個構造其實在大部分孔雀圖像裡,都與開展的尾上覆羽(upper tail coverts,那又大又圓雀屏並不是牠的尾羽喲)同為極具各鳥特色的代表,但相較起雀屏來說,頭上這個冠羽的功能卻鮮有人知。

在2011年羅斯林.大金(Roslyn Dakin)研究之前,原以為這冠羽大概就如同雀屏的功能一般,能作為求偶中評估各鳥身體狀況、健康程度等等。但統計一跑出來卻發現這說法不太可靠啊──冠羽的型態變化不敷判斷之用,科學家一開始就吃了個閉門羹。

這時候本文主角蘇珊娜.阿馬多爾.凱恩(Suzanne Amador Kane)腦洞一開可就想到了──這是不是...看起來挺像鬍子的?當時凱恩偶然瞧見了海雀(Aethia sp.)的研究,牠們頭上可也有一些不太正常的羽毛,這些羽毛是海雀在海邊岩壁的棲地上,用來像貓鬍子那樣感測空間。那麼是不是孔雀的頭毛也有相似的功能呢?

事實上早在2015年思科特.柏森斯(Scott Persons)便對羽毛的起源大有意見。時下大多數對於羽毛的起源都認同保暖假說──初始羽毛在動物身上並不成熟到能夠飛行,但卻可以起到絕緣空氣的功能,因而使生物能適應更加廣泛的氣候;至於飛行呢?那是擴展適應(exaptation)下的「副作用」,是越來越多的羽毛意外增加了空氣力學的功能,才衍伸出來的用途。

但柏森斯卻認為不然,說明羽毛要達到保暖的功能,也需要濃密到一定程度才有效果,但從無到有的過程中,又是什麼樣的演化壓力推使生物羽毛逐漸豐厚呢?柏森斯提出,他認為更可能的起源是「震感」假說。最早的羽毛可能是演自用來感應震動、專司觸覺的臉部鬃羽(Facial bristles),也或許還有同類間接受訊息的受器功能。而隨著這些鬃羽逐漸濃厚的趨勢,另一個像是睫毛般的副作用「防塵」出現了,有助於維持臉部乃至其他部位的清潔。而羽毛更在滿足了清潔需求後更朝向濃密的方向演化,最終才抵達前面假說的起點──絕緣保暖。

動物園鳥園放閃。(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美洲木鴨、粉紅背鵜鶘、藍孔雀、黑頸天鵝、綠簑鴿、黑袖歌

▲孔雀開頻會傳出低頻嘎嘎聲。(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故事至此羽毛一路從觸覺、保潔、保暖乃至於飛行,終於成為了如今我們眼前的樣子。那麼孔雀的冠羽是不是「回到初衷」了呢?

凱恩以藍孔雀(Pavo cristatus)入菜,發現在冠羽下方有許多小小的纖羽(filoplume),這些在其他鳥類身上也能發現的小羽毛,會與皮膚下的神經連結作為感測震動之用;同時團隊也注意到孔雀在開屏時抖動所發出的低頻嘎嘎聲(trains rattling infrasound),恰好會與冠羽共振。

一拍即合!在經過更深入的檢查後發現,冠羽不僅跟雀屏精準地對應共振頻率;而且即便在看不見對方的情況下,雌雄孔雀對這種搖晃雀屏所產生的嘎嘎聲都極有反應,可以這麼說,這些冠羽確實有作為天線的聽覺功能。

但在生物界中往往是知道的越多,了解的越少,科學家為此也相當謹慎,比如說既然孔雀本來的聽力範圍已經涵蓋了這些聲音,那麼這一條額外的傳聲管道圖的是什麼呢?是為了避免獵食者聽到的低調溝通法嗎?這樣的構通有什麼含意存在呢?當雌孔雀「開屏發言」時又是在說些什麼呢?

下次路過動物園的時候,不妨多看兩眼孔雀的第三支耳吧!

▲▼孔雀。(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孔雀冠羽為第三耳。(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本文獲科普作家曾柏諺授權,轉載自「曾柏諺」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關鍵字: 孔雀冠羽耳朵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熱門寵物影片

更多

追蹤寵物雲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