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today寵物雲

蜥蜴衝咬吃癟 百年「球背象鼻蟲」斑紋之謎解開

▲球背象鼻蟲體色斑紋非常多樣。 (圖/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曾惠芸提供)

地方中心/台東報導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研究團隊,解開百年來球背象鼻蟲身上斑紋之謎。全世界一百多種球背象鼻蟲中,有6種僅分布在台灣的蘭嶼與綠島。這一群體色相當鮮豔的球背象鼻蟲外殼非常堅硬。住在蘭嶼島上的達悟族人對他們認識甚深,傳說中,達悟族人會用手指捏球背象鼻蟲來比力氣。►►►點這裡看更多球背象鼻蟲與斯文豪氏攀蜥。

除了蘭嶼人外,一百多年前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鹿野忠雄等知名生物學家都對他們身上的斑紋感到好奇,並認為這些斑紋應該是警告天敵之用。可是這些鮮豔的的斑紋到底具有什麼功能一直是個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解開這一百多年來的謎團,國科館生物學組黃文山博士團隊、博士生曾惠芸與台師大博士林仲平合作,利用以昆蟲為主食的斯文豪氏攀蜥進行試驗,來測試球背象鼻蟲身上斑紋的功能。

結果顯示,和球背象鼻蟲生活在一起的蘭嶼、綠島斯文豪氏攀蜥,不會去捕食有斑紋的球背象鼻蟲,但是當研究人員去除象鼻蟲身上的斑紋後,蜥蜴會不認得,以為象鼻蟲是可以吃的食物,馬上衝出去大咬一番。

同樣的,住在台灣本島的斯文豪氏攀蜥,因為從來沒看過球背象鼻蟲,一看到象鼻蟲也會馬上衝過去捕食,可是象鼻蟲殼太硬了,蜥蜴根本咬不動,所以馬上就會吐出來。這種象鼻蟲不好吃的經驗可以維持23天以上,甚至比鳥類的記性14天要還要久。以後再遇到象鼻蟲,斯文豪氏攀蜥也就對他興趣缺缺了。

▼斯文豪氏攀蜥。(圖/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黃文山提供)

這項研究結果證實,原來象鼻蟲的斑紋為一種警戒色,可以用來警告掠食者;此外,透過經驗與學習,蜥蜴可以避免浪費時間,捕食不好吃的獵物。本研究成果已經於2014年3月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

生物界充滿各式各樣有趣的謎題,有賴生物研究人員藉由好奇心、想像力以及研究精神,鍥而不捨的找出答案。科博館黃文山博士以及研究團隊的努力,正是以此科學研究精神,解開了一百多年來科學家們對球背象鼻蟲身上斑紋的謎團。

【球背象鼻蟲小檔案】

球背象鼻蟲(俗名pachyrhynchid weevils)主要分布於菲律賓,最北至琉球群島的石垣島與西表島,最南至新幾內亞一帶。蘭嶼與綠島共有7種,其中6種為保育類昆蟲。球背象鼻蟲的翅鞘癒合,因此不具飛行能力,且非常堅硬。多數種類的身上的斑紋都非常鮮艷,遇到威脅時會假死。

【斯文豪氏攀蜥小檔案】

斯文豪氏攀蜥(Japalura swinhonis)屬台灣最大型的攀蜥之一,台灣、蘭嶼、綠島都有分佈,棲地甚為廣泛,幾乎只要有樹的地方都可見到。

雄蜥的背面左右各有一條黃色帶,口腔邊緣白色,喉部有白點。主要靠視力捕食並以昆蟲為主食。生殖季從每年3-9月止,每次約可生3-7顆蛋。雄性或雌性都有領域行為,而有伏地挺身與點頭的動作。

►►►點這裡看更多球背象鼻蟲與斯文豪氏攀蜥。

關鍵字: 球背象鼻蟲國科館生物學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熱門寵物影片

更多

追蹤寵物雲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