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today寵物雲

永別人類…「長江女神」白鱀豚功能性滅絕 10年未見踪影

▲▼白鱀豚。(圖/CFP)

▲白鱀豚已在長江生活2500萬年,比人類歷史還要長久。(圖/CFP,下同)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有「長江女神」之稱的白鱀豚在2007年8月被英國《皇家協會生物學快報》期刊正式公告為功能性滅絕。這10年來,人們經過地毯式搜尋,也再沒能找到白鱀豚的準確蹤跡,雖然間中曾有居民宣稱看到白鱀豚,但因沒有影像記錄,始終無法得到確證,專家指出,現在或許還有個體白鱀豚仍活在長江內,但數量已不足以繼續繁衍,滅絕只是時間問題。

白鱀豚身體呈流線型,軀幹部分為紡錘狀,尾鰭分為兩叉,扁平寬闊且與水面平行,牠的吻突狹長且呈喙狀,伸向前方約30公分左右,牙齒則為圓錐狀,鼻子長在頭頂,牠的前額呈圓形,向前隆起,是發音器官最重要的部分,成年後的白鱀豚背面一般呈淺青灰色,腹面呈潔白色,與江水顏色相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牠們在2500萬年前從太平洋遷徙至長江,是僅產於長江中下游流域的淡水鯨類白鱀豚科動物,當時人類將牠取名為「鱀」,長江漁夫能根據牠們躍出水面或發出叫聲來判斷天氣,被稱為「長江女神」。霍依(Charles M. Hoy)於1914年在中國的洞庭湖地區尋獲一個白鱀豚標本,其後根據形態學、解剖學,及其骨骼、牙齒等位置等進行研究,其後被確認為一種獨特的新物種,並定下拉丁語學名「Lipotes vexillifer」和英文名「Chinese river dolphin」(直譯為「中國江豚」),正式成為國際承認的新物種。

▲▼白鱀豚。(圖/CFP)

▲相關保育協會曾在今年發現疑似白鱀豚的身影,惟未能影像存證。

儘管白鱀豚因「自身繁殖能力較差」和「遺傳多樣性很低」等原因而逐漸面臨絕種危機,但最大的敵人還是人類!根據20世紀人們所收集到的白鱀豚標本,有92%的死因是源自人為除了漁民利用迷魂陣、電打魚、滾鉤、魚雷等各種方式捕捉牠們致死外,也常有白鱀豚被殘忍地捲入輪船的螺旋槳中,生生絞碎,用鮮血讓長江的水變得渾濁。

「淇淇」在1980年1月11日於洞庭湖湖口處被捕獲,其後被送往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鰭豚館研究及飼養,是全世界唯一一頭人工飼養的白鱀豚,牠在2002年7月14日因年老而死,變成了一尊被擺在白鱀豚標本館的標本,再也無法回到長江。其後,白鰭豚館再無白鰭豚,

白鱀豚在1984年被加入中國瀕危物種紅皮書中,得到了「水中珍獸」的「美稱」,1986年時的宏觀數量已不足3000,被列為「瀕危(EN)」,但這仍無法喚起人們對牠的保育行動,牠於1996年變成了「極危(CR)」物種,直到2006年,來自七個國家的科學家在長江進行了40多天大規模搜尋后,仍未發現一頭白鱀豚,英國《皇家協會生物學快報》期刊因此在隔年8月,正式公布白鱀豚功能性滅絕。

▲▼白鱀豚。(圖/CFP)

▲「淇淇」是唯一一隻被人類飼養的白鱀豚。

這10年來,雖然偶有人聲稱看到白鱀豚,但因沒有影像,因此無法得到確證。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於2016年分析認為,目前應還有個體存活在長江內,且蕪湖黑沙洲江段極可能有一頭幼豚,為了尋找並拍到確鑿的影像,該會開啟了「2017白鱀豚公民科學家尋證」項目,提供10萬元獎勵金予首位拍到白鱀豚並被科學界認可的人。

微信公眾號「噠噠」日前以白鱀豚的口吻描述目前絕境,心酸地道出白鱀豚的自白,「我深知在未來的某一天,我的名字將會和那些已滅絕於地球上的物種一樣,被刻在物種史上供後人銘記。再也不會有人見到鮮活的我,那個在水裡翻騰跳躍的身影只會在影視資料或者畫像中存在。若干年後,我可能會被認成神聖獨角獸的古老原形。但那已經不重要了。我也很想再回到過去,向你們最後一次預警江面上的風暴。那時,我對你們曾信任而親昵,我想我曾讀懂過「友誼「這個屬於人類的辭彙與情感。然而現在,我已經完成了我全部的求救和抗爭,把眼淚與鮮血都融進江水裡,準備放棄。萬古奔騰的長江是我的家,我的靈魂將永居於此。是人類讓我失去了家鄉,失去了親人,最後也將失去了自我。請記住我,請不要忘記我。」

★ 版權聲明:圖片為版權照片,由CFP視覺中國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關鍵字: 白鱀豚長江女神滅絕保育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熱門寵物影片

更多

追蹤寵物雲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