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鏡週刊
在李瑾倫的繪本世界裡,動物跟人一樣擁有喜怒哀樂,天天上演無窮的內心戲。所謂「寵物」在她眼中,並不是供人取樂的玩物,而是有緣相伴的生命,可以感同身受,懂得愛與尊重。她尤其不捨被人遺棄的老狗和老貓,從牠們身上,清楚看見了走到生命盡頭的坦然不懼。
從27歲擁有第一隻狗開始,其後二十幾年,她陪伴不計其數的貓狗經歷生老病死,猶如白髮人送黑髮人。該如何撫平悲慟?她說:「如果人本身擁有了愛,絕不會因動物離去而消失,最好的方法是再養一隻,重新喚醒愛的能力。」這不單純是一個喜愛動物人士的故事,而是一個被許多動物所寵愛之人的故事。
溫暖畫風 動物當主角
「那時候我已經恢復單身,一個人住,溝通師完全不知道狀況。我問牠有沒有話要跟媽媽說?牠說:『希望媽媽可以被照顧好。』我好驚訝,原來所有的事,狗跟貓都看在眼裡。」她一襲白襯衫,留著清湯掛麵的髮型,2隻眼睛偌大晶亮,無辜小狗般藏不住心事。
54歲的李瑾倫是知名繪本作家,在台出版了20部繪本、3部散文集,同時也是第一位與英國知名出版社Walker Books合作的亞洲創作者,作品被翻譯成英、日、韓、荷、德等外語。今年5月,繪本《呼喚我的貓》入選英國圖書信託基金會(Booktrust)「3到5歲保證閱讀好書」和「每日一書」推薦書單。她亦曾3度入選「中時開卷年度十大兒童好書」「紐約年度作家插畫家獎」等。
同是繪本作家的幾米說,李瑾倫畫風如其人,明亮又溫暖。「她的繪畫有一種閒散、突發奇想的任性,不是用功苦學派,而是源自生活的敏感觀察。有陣子我會打電話勸她專心創作,但後來修正了想法,因為她必須同步做各種事才有創作,她對生活的追尋不亞於對創作的追求。」
現實中她叫動物「孩子」,繪本世界裡,她以擬人化動物為主角,藉由平易近人的故事呼籲友善動物。「許多人無法走出動物過世的傷痛,我心想,有什麼可以延續一種愛?你可以看著牠,牠就存在在那邊。我第一隻狗Paw十六年前淋巴癌過世,我太愛牠,就用牠當角色創作繪本,那是我畫動物的開端。」
鍛鍊社交 為浪浪開店
第一次採訪,相約在台北工作室。隔2日,我們南下高雄,走訪李瑾倫收養了76隻貓和11隻狗的住家和商店。2011年起,她以養過的動物為店名,開了7間店。
我們一間間參觀,最大70坪,最小3坪,裝潢動線以動物為主體。傾斜地板方便膝蓋不好的老狗爬上爬下;細長橋梁、通道和空箱,給貓安全感。除了傷殘病弱的動物,其餘不關在籠子。貓通常在白天出門,晚上回店睡覺,狗則按時散步,因此空間不如想像中擁擠吵雜。「我給一口飯吃,讓牠們知道有家可以回,剩下的遵照動物天性,想去哪就去哪。」
空氣中沒有濃厚牲畜味,環境清潔,播放著輕音樂。為了放鬆動物的身心靈,還使用了巴哈情緒花精和礦石能量,工作夥伴還去學了順勢療法、TTouch,撫摸托提動物緊繃的肢體,舒緩療癒。
李瑾倫對動物不會生氣,對人會,人對動物不好她更氣。「我對動物有無比的熱情跟耐心,可是我對人沒有。」她的姊姊告訴我,妹妹從小活在自己的世界,少一根筋,人際好惡分明,不愛主動社交,跟動物處得比較好。好友王玉萍也說,她為了照顧動物開商店,不得不硬著頭皮鍛鍊社交。
詢問本人,她說:「我不是社交障礙,是個性偏宅,之前我也會去偏鄉小學講故事,都是即席發揮。但不否認,跟成人接觸會抗拒,很容易出神,這部分在我開店後慢慢有磨練,因為常有人客訴:『為何不能摸貓?』身為老闆必須站出來,告訴大家尊重貓的自由意志,不可隨意打擾。」
之所以著迷動物和繪畫,源於家庭。她出生在台北市,有一個哥哥和姊姊,父親在台北科大教工業設計,是業餘畫家,母親是小學老師。「我成熟得很慢,在一種小孩的狀態很久,好像沒有長大過,可能也跟我沒生小孩有關。」
從小立定 繪本作家夢
有段時期,父親開繪畫私塾,3兄妹從旁湊熱鬧,間接汲取了美術養分。求學階段,她經常擔任學藝股長,從崔苔菁的電視節目布景尋找靈感,拿來布置教室。「我很喜歡寫圖畫日記,從小夢想當繪本作家。家裡有一位趙國宗老師常來吃飯,他跟林良是台灣第一批做圖畫故事書的人,他問我以後要不要跟他一樣畫書?我就說好,可能那時立下志願。」
父親養過3隻白狗都叫Bily,也養過鴿子、天竺鼠、鸚哥、八哥,「最驚悚的是一隻公雞,會站在背後看我爸畫圖,後來牠開始咬人,有一天放學,我看見餐桌上有很大的雞腿,馬上意識到是那隻雞!那個時代還沒有寵物的概念,我也忘了有沒有吃,只記得心裡很震撼。」
世新專科學校(現世新大學)編採科畢業後,她在《兒童日報》當美術編輯,一年多後辭職去東京「日米會話學院」學日文。25歲在日本橋的畫廊第一次舉辦畫展,不久出版第一部日文繪本。回台後在聯經出版社擔任童書編輯,她始終忘不掉「繪本夢」,於是趁每天午休和下班埋首畫圖,投稿「信誼幼兒文學獎」,第一年佳作,隔年以《子兒,吐吐》榮獲首獎,樹立了名聲,這部繪本暢銷至今20多年。
圖畫推廣 成商店精神
30歲她嫁給一名獸醫,隔年,飛去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攻讀插畫碩士。婚姻生涯裡,約莫有5年,她待在動物醫院2樓畫繪本,一接到電話,便匆匆衝下樓幫忙,眼睜睜目睹過不少悲劇。她記得有一天,一位披頭散髮的疲倦婦人救來一隻小狗,被醫師宣告死亡,婦人不敢置信,崩潰地幫狗口對口人工呼吸。
「我問自己也敢這樣嗎?那是一隻吐得很狼狽的狗,我忍不住想,是不是我愛心不夠?再來,狗死了還想救回來是什麼意義?為何不讓牠好好走?在這之前,她積欠很多醫藥費,已經疲於奔命。」這讓李瑾倫警惕,飼主必須穩定身心經濟,才有餘力顧全動物。
2015年她成立「灰灰友善動物協會」,除了上述7間店,今年秋天預計開設「小貓闖禍雜貨店」,明年在高雄駁二特區也將落成「阿橘貨櫃基地」,3層樓、70坪,提供認養貓狗和照顧課程學習。店家生意有好有壞,沒特別募款,但設有捐獻箱。「版稅幫助我很多,書裡的圖畫又延伸出去變成商店一部分的商品或精神,這樣推廣友善動物,比大聲疾呼更有效。」
3年半前,她恢復單身。「當時沒有人知道我發生的事,婚姻議題似乎不占我心上很多分量,可能我也不適合婚姻框架。」她不否認有段時間非常傷心,但受傷感出現得很短暫。「感情不是好人壞人二分法,我常常在謝謝他,如果沒有他,不會有現在這個李瑾倫。」
互相寵愛 最不捨老狗
「之前像是有靠山,遇到問題,有個人在旁邊陪妳。簽字當下,我腦海真的有一個圖像:山崩掉了!你看我有事業基礎,可以養活自己,也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即便這樣,一旦遇到這種事,還是覺得山崩掉了!」少根筋又長不大的女孩,終於蛻變成獨立完整的大人,她說她不怕,反而覺得自由了。「我唯一怕的是畫不出東西來,只要我有在工作,就會有收入,只要店不倒,理念就可以繼續推動。」
動物對妳的意義是什麼?「沒有辦法說動物真的帶給我們什麼,只要有感受去理解牠們,就自然會有什麼。動物跟人類一樣會感同身受,會互相尊重,我們寵牠們,牠們也寵我們嘛。」
李瑾倫特別偏愛傷殘、病弱的老狗或老貓。「老狗最容易被人放棄,我看了很不捨。人跟狗很像,一旦老了沒人要理,掉毛或尿失禁已經夠難受了,我跟夥伴們很想陪牠們走完最後一段路。我是從動物回想到人身上,再從人的處境想起自己的老後。」
肯定自我 用愛來創作
年過半百的她,尚未經歷至親離世,卻送走好幾輪動物。每當動物離世,臉上帶有痛苦,總讓她感到徬徨,不知道牠們往生何處。所以她渴望在未來當一名「動物送行者」,幫忙引渡彼岸。「大部分動物認為來這世界上是照顧人類,當牠們離開,最放不下的是怕主人太傷心,沒有好好照顧自己。」說著說著,她情緒一下子潰堤。
她悠悠回憶,曾撿回一隻被棄養在山上、只剩3條腿的白色博美,不管走到哪兒,永遠抬頭挺胸有笑容。「牠都這樣了還能保持樂觀,很給人勇氣。狗在有人愛了之後,會剝掉外層的憂鬱,看起來都很開心。」
還記得另一隻從收容所帶回來的馬爾濟斯,很老,看不到也聽不到,原以為時日無多,結果活了2年。「牠常歪頭呆站著,但嗅覺很好,我悄悄走近,牠會大力吸空氣,一聞到我味道就搖尾巴。我喜歡站在一公尺外,等著牠來找我,像玩捉迷藏。牠找到我,我會開心抱著牠、撫摸牠,稱讚牠好棒、好棒。我常跟傷殘病弱的狗說,老了、病了都不會影響你們原來的樣子,這也好像在告訴自己,不管今天發生什麼事,絕不能夠失去肯定自我的心。」她眼裡噙著淚,又哭又笑。
我突然想起她說過,每次畫狗時會忍不住微笑,心裡暖暖的。「愛是創作的力量,當然恨也是,有人是用恨來創作,不過,我要選擇前者。」她選擇讓那些動物們,在明亮又溫暖的繪本裡,永恆地存活下來。
1965年出生於台北市。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傳達設計學系碩士。曾擔任《兒童日報》美術編輯、聯經出版社童書編輯。曾獲「信誼幼兒文學獎」圖畫書創作首獎、中時開卷年度十大兒童好書、紐約年度作家插畫家獎等,著有《呼喚我的貓》等二十多部繪本及散文集。
更多鏡週刊報導
【李瑾倫番外篇】她說養動物除了可愛之外 也要為牠一路送終
【李瑾倫番外篇】每隻動物都是孩子 她籲「認養代替購買」自己養87隻毛孩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