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倩博士生(左)、蔡經甫副研究員(中)、李後鋒教授(右),於標本收藏庫中展示台灣白蟻新成員。(圖/翻攝自中興大學官網)
記者林韋辰/綜合報導
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教授李後鋒研究團隊於2024年1月發表「綠島新白蟻」與「白足樹白蟻」兩個新物種,使台灣已知的白蟻家族成員總數達到五科23種。教授李後鋒強調,雖然白蟻常被視為害蟲,但在台灣的二十三種白蟻中,真正會造成危害的僅佔小部分,大部分的白蟻在自然環境中扮演重要的分解者角色。
新發表的「綠島新白蟻」與「白足樹白蟻」屬於「木白蟻科」,這類白蟻的研究難度極高,因為牠們「特別挑食」,只吃特定濕度的木材,蟻巢四散在森林中的各個角落,而且隱身在木材深處,光是要找到牠們的家就是一大挑戰,因此尋找和採集工作十分困難。
此外,釐清一百年前的台灣白蟻分類疑點也是研究的一大難題。李後鋒解釋,「要確定新種的關鍵,是如何跟已知物種區別,但過去已發表的木白蟻分類報告是有些疑問的。若沒有先釐清牠們的身份問題,我們是沒辦法確立出新種的」。台灣過去的木白蟻科物種命名,可追溯到日治時期,由生物學家素木得一、松村松年,分別於1909年、1912年所進行,兩人過去發表的文章,描述較為簡短且缺乏精確的診斷特徵可供辨識,加上一百多年的模式標本已經佚失,無法和後來採集的新種進行比對。
一百年後的今天,即使有了DNA分子生物技術輔助,對於物種分類研究是一大突破。李後鋒表示,仍然要累積足夠的樣本才足以進行DNA分析,這段過程沒有捷徑,只能靠著研究人員一點一滴,在台灣各地努力採集。他回憶,本次發表的白足樹白蟻,第一次是在2007年採集,直到2014年,才收到第二個樣本。前後歷經十餘年,不間斷的在台灣各地尋覓,慢慢抽絲剝繭,終於解開牠的身世之謎。
本次另一個發表的物種綠島新白蟻,則是於2015年首次採集。李後鋒表示,當年第一次採集到就知道是新物種,同樣受限於過去分類資料的不足,歷經近十年,方能確立它的分類地位。綠島新白蟻分布的地理位置也十分特殊,如同牠的名稱,全世界目前只有「綠島」才能看見牠們的蹤跡。
研究團隊成員吳佳倩,現為中興大學昆蟲學系博士生,她從大學一年級就加入李後鋒的實驗室,一路參與多個白蟻物種的分類鑑定。另一位共同作者蔡經甫,現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副研究員,從事昆蟲及椿象系統分類學、親緣關係及護幼行為演化的研究工作。
李後鋒教授表示,完成台灣白蟻命名的階段性工作後,接下來預計推動台灣白蟻誌書寫與出版計畫,彙整目前所知的白蟻生物學資訊,提供研究人員及一般民眾一部台灣白蟻研究全方位指南。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