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有民眾目擊台灣黑熊幼熊出沒在新中橫公路上。(圖/資料照片,翻攝「玉山國家公園」官方粉專)
記者高堂堯/南投報導
近年來戶外活動蓬勃發展,加上「山林開放」政策推行,越來越多民眾走入山林登山健行,目擊台灣黑熊或發現其痕跡的情形也有所增加;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人員特別推出《熊熊遇見Encounter a Formosan black bear》影片,獲得110年度內政部自製數位教材首獎,以多年累積知識提醒山友遇到黑熊時的注意事項,避免不必要的人熊衝突、落實環境生態保育觀念。
《熊》片中提及,台灣黑熊是台灣島上唯一一種熊,據研究估算,野外族群僅200至600隻,屬瀕絕動物,其中有近半數都在玉山國家公園範圍內;據2017至2021年10月統計,在玉山園區或周邊發現台灣黑熊通報紀錄達70件,即使通報訪談紀錄顯示熊大多會離開,但這種全島最大型的食肉目動物,儘管外表可愛無害、常被視為代表台灣的吉祥物,仍有潛在危險性。
以往口耳或網路上盛傳狂奔、爬樹、裝死或暫時停止呼吸等作法可避免黑熊攻擊,但該片中則戳破這些迷思,指對善於爬樹、衝刺奔跑時速可達30至40公里,且為雜食性動物、連屍體都吃的黑熊,「所以裝死是剛剛好GG而已啦!」而且黑熊嗅覺絕佳、憋氣也沒用。
▲玉山國家管理處人員自製教育宣導短片,分享野外遇見台灣黑熊的正確應對方式。(圖/翻攝《熊熊遇見》短片)
《熊》片指出,在野外遇到熊可分2種情況進行應對:一是近距離遭遇時,應保持冷靜清醒、評估現場狀況;原地不動,切勿奔跑尖叫,以免嚇到熊、以為人要攻擊牠;以溫和語氣對熊說話,表明無威脅性;若熊用牙齒發出喀喀聲、腳掌拍地或低吼,只是認為人太靠近而採虛張聲勢的防禦行為;當熊雙腳站立、抬高口鼻時才是典型的威嚇行為,通常是想嚇嚇人;若熊走向人,應面對熊緩緩後退、離開現場,若是跑衝過來就得趕快逃走。
二是遠距離遇到熊:請繞道或離開該區域,尊重其所屬空間;切勿接近熊,或為拍照和其他目的做出冒險行為;準備胡椒噴霧劑、人員保持聚攏;保持冷靜,持續遠離現場;最重要的是保持距離,維護人熊安全
片尾強調,人熊和平共處的最好方法仍是落實無痕山林守則、避免相遇,包括充分認識並避開熊出沒的痕跡、把垃圾廚餘食物帶下山、進入植被濃密處或溪流旁以熊鈴等製造聲響以提醒有人前來、結伴同行並避免晨昏活動、不要帶狗或寵物登山等。
玉管處表示,影片網址為「https://youtu.be/8mif2r-2dlw」,該處官方網站也設有黑熊專區(https://www.ysnp.gov.tw/Folder/Bear)希望藉此國人開始了解野生動物與生態保育的世界,也願意為所有生命的存續付出更多關懷與行動。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