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銀板幼魚擁有帶紅的腹鰭和臀鰭,時常讓遊客誤以為是食人魚。(圖/台北市立動物園)
寵物小組/綜合報導
台北市立動物園即將開放熱帶雨林區穿山甲館,進館映入眼簾的是仿河流生態的水域造景,水面有象魚悠游,下方則是成群的紅銀板和穗鬚原鯉在底層水域沈木間穿梭。然而,紅銀板幼魚擁有帶紅的腹鰭和臀鰭,時常讓遊客誤以為看到「整群食人魚」。
園方表示,這個偌大的仿河流生態水池,在許多人眼中或許不過是一個超大的魚缸,養了一些魚;但對專業的保育員來說,卻要面對許多的未知和挑戰:魚隻混養是一大難題,餵食又是另一項挑戰,如何管理維護水體環境,更考驗著保育員的智慧。
水池中目前優先進駐3種魚類,個頭最大的象魚又名巨骨舌魚,是淡水水域裡體型最大的魚種之一,體長可以達到4.5公尺以上,體重則有機會超過200公斤。象魚生活在亞瑪遜河水流緩慢、溶氧量低的地方,魚鰾和肺有著相同的功能,時常緩緩游在水面,仰頭出水面張口呼吸空氣,行為相當特別。
▲熱帶雨林區穿山甲館中有座仿河流生態的水域造景,水面有象魚悠游。(圖/台北市立動物園)
有趣的是,又稱作「淡水白鯧」的紅銀板,因幼魚腹鰭和臀鰭邊緣是紅色的,經常被誤認為是食人魚。水池內的紅銀板目前體型還小,會群游來壯聲勢,只要其他較大型的魚一靠近,就會躲到沉木的縫隙裡,想看他長大的模樣,到兩棲爬蟲動物館就可以一目了然,但仍舊不時會聽到遊客叫牠食人魚。
水池中第3種魚,便是被稱作「黃金七紋大鯉」的穗鬚原鯉,主要分布在柬埔寨、寮國、馬來西亞、泰國及越南,可達1.5公尺長,超過70公斤重。穗鬚原鯉約需要10到15年才達成熟期,因在原生地是食物來源,遭到過度捕撈而名列瀕臨絕種一級保育類動物,動物園所照養的則是查緝沒入所收容的個體。
▲象魚常緩緩游在水面。(圖/台北市立動物園)
熱帶雨林終年潮濕高溫,生活在這裡的魚類,水溫也得保持在攝氏25度上下,雖然水池有加熱鍋爐,保育員在寒流來襲時仍得隨時備戰。此外,保育員還得構思戰術避免象魚吞掉其他體型較小的魚,若想讓未成年的其他魚隻能順利吃到食物,就得先餵飽在上層活動的象魚,再餵「沈水性食物」給底棲穗鬚原鯉及紅銀板。
園方指出,黃昏時水體明暗度略降,讓魚更有安全感出外覓食,是觀察牠們的好時機。保育員在每個環節的用心與努力,希望開放後民眾都能一起來感受熱帶雨林水面下的魅力。
▲對專業的保育員來說,魚隻混養是一大難題,餵食又是另一項挑戰。(圖/台北市立動物園)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