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陳妙津/綜合報導
由於蝗災逼近邊境,引起中國大陸警戒。不過有大陸網友找到2014年時央視播出的《科技苑》紀錄片《牧雞治蝗》,內容詳細介紹農業部在深受蝗災所苦的邊疆草原,發展出一套永續循環的生態除蝗模式,在草場中以吹哨放牧華北柴雞,不僅養出來的牧雞肉質好,也對環境破壞較小,有效率地除去蝗害,成功維持草場的生態平衡,讓網友大讚「超有智慧」。
▲牧雞群聽從號令,傾巢而出除蝗的畫面十分壯觀。(圖/翻攝自YouTube/cctv軍事)
《牧雞治蝗》中指出,中國邊疆乾旱草場是蝗蟲繁衍溫床,嚴重處甚至每平方米草場有200多隻蝗蟲,每畝遭蝗蟲吞食的牧草達20多斤,讓當地農民苦不堪言。以每平方米而言,一平方米蝗蟲15-30隻屬於中度危害,30隻以上為重度危害,須加以清除,在1970-1980年時,多是透過化學噴藥除蝗害,但對環境破壞過大,逐漸發展被生物防治所取代,主要利用綠僵菌等治蝗,生態治理則是以人工招引粉紅椋鳥、牧雞等蝗蟲天敵。
▲非洲蝗蟲年初在東非國家肆虐成災。(圖/美聯社)
中國農業部在包含內蒙古、青海、河北等10個省分,免費供給1.25萬名農民300萬隻雞苗,並教習牧雞技術,讓草場沙化的農民能轉職為牧雞戶,以華北柴雞為主要放牧品種。當小雞養到40天大時,開始出外訓練,一聽固定哨聲便會跟隨牧民轉場吃蝗蟲,90天大以後滅蝗的戰力達頂峰,150天大左右牧雞便成熟到能宰殺的階段,如此養成的雞隻不僅肉質鮮美,平時也會產蛋,一隻雞在市場便要賣100人民幣左右,堪稱「雞中之王」。
據統計,過去1萬畝地以化學方式治蝗需用到4萬元人民幣左右,和生態治蝗的牧雞相差無幾,但牧雞不僅能以破壞最低的方式除蝗害,也能產肉、蛋,大幅提升牧民的收入。節目中牧雞傾巢而出,大殺四方的畫面也讓網友看呆,紛紛讚嘆「太有智慧了」。
延伸影音: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