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闕雁琳、林韋辰/台北報導
大貓熊「團團」病理報告出爐,確認大腦罹患「肥胖細胞型星形膠質細胞瘤(Gemistocyticastrocytoma)」,為一種原發性腦瘤,也是造成「團團」癲癇的原因。台北市動物園表示,大貓熊具有演化上的特殊性,動物園會盡可能完整地保存「團團」的皮毛、骨骼與活體細胞(如精子、體細胞及幹細胞等)樣本,希望不僅能提供國內外的學者進行研究,更能作為野生動物醫療與照養技術精進的重要參考依據。
動物園表示,大貓熊「團團」11月19日病情出現快速惡化趨勢,經CT電腦斷層掃描及各項生理指數研判,病況已不可逆,醫療照管團隊於是共同決定讓「團團」在麻醉中沉睡,不要再繼續痛苦。獣醫師在下午1點48分確定「團團」心跳停止,與世長辭。動物園依照動物死亡標準作業程序,完成大貓熊「團團」病理解剖工作,並將採様組織送請病理查。
▲動物園表示將保留大貓熊「團團」的皮毛、骨骼與活體細胞樣本,做為未來野生動物醫療的重要依據。(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整病理化驗的各項結果後,醫療照管團隊並會診獸醫及各醫學中心腫瘤病理專家,於12月16日(五)下午邀請專家學者共同討論,確認「團團」罹惠「肥胖細胞型星形膠質細胞瘤」,這種癌細胞可能生長在中樞神經系統(腦部或脊髓)內的任何位置,「團團」的腦瘤生長在左側大腦並伴隨大面積組織的液化壞死。
「團團」過世後各界十分關心遺體會如何處理,動物園指出,過去台灣傳統文化對於親人遺體的認知多為須保持完整,逝者精神仍在為主,然而隨著科技突飛猛進,現代社會對於遺體的處理方式則現多元化的趨勢,像是大體老師及器官捐贈等遺愛人間的制度已行之有年,尤其數量稀少的保育類野生動物都有其特殊性,因此立動物園除依規對死亡動物進行病理解剖,以釐清死亡原因外,亦會考量國際間所關注科學保存與研究的價值,大貓熊「團團」也不例外。
台北市立動物園會盡可能完整地保存「團團」的皮毛、骨骼與活體細胞(如精子、體細胞及幹細胞等)樣本,希望不僅能提供國內外的學者進行研究,更能作為野生動物醫療與照養技術精進的重要參考依據,未來也希望透過一系列教育解說的活動,讓更多人知道「團團」的故事。「團團」是台灣僅有的一隻雄性大貓熊,目前妥善貓熊相關樣本數量也非常稀少。
【你可能有興趣】
▼更多精彩影音
★撿屎擦尿到崩潰?益菌寵物尿布墊讓你當個輕鬆狗奴★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