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today寵物雲

動物監獄? 「美洲大鯢」復育工作彰顯動物園存在價值

▲ 美洲大鯢屬於隱鰓鯢科,因為其夜行及喜歡藏匿於石縫之間的習性,外表當然也長得不是很好看,所以早期的美國移民都把牠叫做「魔鬼狗」(devil dogs)。(圖/翻攝自維基百科,下同。)

寵物小組/綜合報導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聲音質疑動物園的存在,有人認為動物園是將動物圈禁起來展演的殘忍地獄,然而這樣的聲浪會不會在某種程度上扼殺了保育人員的貢獻,而且忽略了動物園的教育和保種之類的其他用途呢?或許美洲大鯢(Cryptobranchus alleganiensis)的保育案例,可以稍稍為動物園的存在價值平反一下。

美洲大鯢屬於隱鰓鯢科(Cryptobranchidae),分布於美國東部,棲息於水淺、流速快及含氧量高的河流中。以魚和蝦或其他水生動物為主食,偶爾吃腐肉,視力很差但嗅覺靈敏。因為其夜行及喜歡藏匿於石縫之間的習性,外表當然也長得不是很好看,所以早期的美國移民都把牠叫做「魔鬼狗」(devil dog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華盛頓郵報的報導對於美洲大鯢的再野放有詳盡的說明。(圖/翻攝自華盛頓郵報。)

根據華盛頓郵報近日的報導指出,美洲大鯢與其他隱鰓鯢科的親屬曾與恐龍並存,較恐龍早1億年出現,在地球存活了3億年,是現存世上少有的活化石之一。然而近年來,美洲大鯢的數量卻在減少。國際自然保護聯盟(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將牠們評定為近危物種(near threatened),在紐約只有兩個流域能發現牠們的蹤跡。

美洲大鯢透過過粘液覆蓋的皮膚呼吸,所以需要乾淨,充氧和快速移動的水,這也是美國水道日益缺乏的資源,尤其年輕的個體似乎存活不易,幾乎只能看見成體在活動和產卵,卻很少看到幼體和年輕個體的存在。

因此在2010年,布朗克斯動物園、布法羅動物園、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以及幾間當地的大學合作,從紐約的溪流中收集美洲大鯢的卵,並在動物園中孵化,將其照料致並不會輕易死亡的狀態,再野放回牠們原本生活的水域。

▲美洲大鯢與其他隱鰓鯢科的親屬曾與恐龍並存,較恐龍早1億年出現,在地球存活了3億年,是現存世上少有的活化石之一。

從孵化、飼養到野放,美洲大鯢的保育工作並不是什麼容易的事,因為在野外環境中,公的美洲大鯢會透過水流的改變和移動來照顧卵,確保牠們正常發育,當這一切置換到人工環境後,所有條件都得換成人工來做,如果沒有相關專業的人員是絕對做不來的。

科學家們至今還無解「為什麼這麼多年輕的美洲大鯢會無法生存」,但因為人類日漸頻繁的活動與開發確實造成更多野生動物的生存威脅,像是污染、水壩建設、漁船交通、河海岸侵蝕等等會改變水文的事件,都讓讓保護牠們的任務變得更加困難。

人們越來越重視對於動物的同理心固然是好事,抵制不當對待動物且罔顧動物福利的營利單位也是正確的選擇,然而當人們批評動物園是動物的巨大牢籠時,是否該想一想,有多少處於危急存亡之秋的物種能夠稍稍喘息,甚至得到復育的機會,都是因為這樣專業的機構與專業的人才的付出與努力呢?

關鍵字: 動物園動物復育保育野生動物美洲大鯢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熱門寵物影片

更多

追蹤寵物雲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