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三大建議六項方案,人類與穿山甲和平共處的願景指日可待。(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下同)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為了有效整合保育策略,挽救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NC列為「極度瀕危」的穿山甲,臺北市立動物園於12月4日至8日,與13個國家55機構的專家學者密集探討「穿山甲保育」,擬定保育策略,期望讓穿山甲在臺灣的族群與棲地需求,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和實際的後續作為,盼望「盔甲精靈」之稱的穿山甲,能在地球上永續的生存下去。
經過5天的開會討論、供155位專家密集分享與交流後,會議整理出3大急需解決的議題,第一,讓穿山甲基礎生物學及棲地利用的研究更加完備,包含族群數量、分、適合棲地、生理、盜獵現況等。第二,釐清人類活動對穿山甲族群及棲地的影響,包含流浪犬、土地利用、狩獵、路殺等,以及檢視法律、配套措施、執行人力或資源等制度面,如何更有效的管理人類對野生動物的利用或保護原生棲地,協助主管單位發展政策或修法。第三,連結臺北市立動物園、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屏東科技大學收容中心等救傷與研究單位,重新檢視現有標準救傷野放流程,建立適用全國的動物救傷與野放行動準則,納入疾病、族群、威脅、動物福利研究等。
動物園表示,經過五天熱烈的討論後,凝聚了冀望在2042年時,每個人都可以認同穿山甲的價值,共同合作,以正確的知識行動,保護穿山甲及其棲地,讓人類和穿山甲和平共處的願景。同時督促相關單位盡速成立臺灣穿山甲工作小組及核心小組,協助各議題的資料整合及執行行動方案。
▲臺北市動物園首例養大穿山甲寶寶「芎梧」揚名國際。
園方也提到,為了達成上述願景,共整理出6項行動方案,包括:(一)對穿山甲基礎生物及棲地研究、包含群數量、密度、適合棲地、生理、盜獵現況等。(二)釐清人類活動對穿山甲族群及棲地的影響,包含流浪犬、土地利用、狩獵、路殺、伐木等,以及招集權益相關者檢視法津、配套措施、執行人力或資源等制度面,如何更有效的管理人類對野生動物的利用或保護野生生物棲地,協助主管單位發展政策或修法。(三)連結臺北市立動物園、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屏東科技大學收容中心、縣政府、NGO等救傷與研究單位,重新檢視現有標準救傷野放流程,建立適用全國的動物救傷與野放準則,納入疾病、族群、威脅、動物福利研究等。(四)尋求合適的管道及素材進行穿山甲保育教育,特別是居住在穿山甲棲地附近的民眾。(五)臺北市立動物園行動教室增加穿山甲保育資訊,並優先到穿山甲棲地附近或有路殺紀錄附近的學校。(六)出版穿山甲系列童書,將保育觀念由下紮根等。
動物園說,辦理穿山甲族群與棲地存續分析國際研討會,在此期間已經訂定了相關措施和預算,以減少人類各項經濟活動對環境所帶來的衝擊和負面影響,鼓勵和支持友善環境的農業發展,並專注於「路殺」的監控與防治等,未來更將結合相關執法機關嚴密控管,並持續推動設立原生種野生族群永續經營管理場域,為本土物種的延續盡最大的努力。
▲▼期待更多人加入保育「穿山甲」,讓牠們能在地球上永續生存。
▼簽署保育穿山甲的行列。
▼更多精采影片。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