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文鈴/綜合報導
有些人不喜歡狗狗很可能來自於不好的經驗,例如被吠叫或被咬,出現這些行為飼主也必須擔負起責任。要當一個好飼主不僅要注意狗狗的行為,狗狗的社交、與人互動、情緒變化都得好好了解,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紛爭,一起創造友善動物的環境。
面對飼主求助行為問題時,行為訓練師大廷在《有點毛毛的》Podcast表示,現在取得資訊相當便利,但主人來求助時若不把過去所學的知識丟掉,會花很多時間調整主人的觀念,上起課來效益會變得很差,也容易吸收不良。
矯正狗狗的行為固然重要,但飼主禮儀也不能少,大廷提到曾在遛狗時,遇到一位阿伯的養的柴犬很熱情,一直要衝過來互動,但礙於自己的狗狗屬於「親人不親狗」為避免衝突,他提醒阿伯狗狗不能互動,請對方把狗狗牽好,沒想到阿伯卻因此生氣,還罵他三字經。
大廷提醒大家,「不是每隻狗都是屬於社交狗,不是社交狗卻一直社交對牠來說身心壓力很大」,飼主也必須要了解自己的狗狗地雷在哪裡,如果發現狗狗不喜歡就帶走,不要過度安撫,否則會加深狗狗不好的印象。
其實,想要與陌生狗狗互動還有其他方式,大廷建議,互動之前記得要詢問飼主能否與狗狗互動,若可以的話,飼主可以主動拿零食給路人,讓雙方的互動是良好的,也可以藉此提升狗狗社會化的能力。
此外,主人帶狗狗外出時別忘記禮儀,切記要上牽繩、撿大便,也要多觀察狗狗的情緒狀況,減少衝突的發生,改變大眾對於狗狗吠叫、咬人的刻板印象。
▲出門遛狗應該做好飼主禮儀,也不要一直逼狗狗社交,此舉恐讓狗狗壓力爆錶出現失控的舉動。(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