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態觀察者在恆春半島的海岸發現一條擱淺死亡的黑頭海蛇。(圖/台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授權提供,下同)
實習記者謝曉菁/採訪報導
到海邊遊玩,一定要注意腳邊有沒有海蛇出沒。上個月就有生態觀察者在屏東恆春半島的海岸發現一條擱淺死亡的海蛇,台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的常務理事李政璋獲悉之後,趕緊前去現場查看,經攝影、比對之後,認為這條蛇是近年台灣紀錄非常少的「黑頭海蛇 (Hydrophis melanocephalus)」。
台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秘書長徐偉傑表示,這條死亡的黑頭海蛇全長約120公分,是具有毒性的海蛇。黑頭海蛇的外觀通常以淺黃色為主,身上佈有黑色紋帶,特徵是其黑色的頭部。徐偉傑也補充,黑頭海蛇的頸部相當纖細,前半身比例細於後半身,喜愛在沙質基底的淺海活動。
▲黑頭海蛇的前半身比例細於後半身。
目前黑頭海蛇主要分布在南中國海、澳洲及日本之間的海域,在日本為受保護動物,是IUCN紅皮書中,被分類為「數據不足」的物種。台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說明,其實在1960年代,台灣西南的安平漁港曾有非常多的黑頭海蛇,常隨著漁船的混獲捕上岸,但因為沒有經濟價值,就被棄置在碼頭邊,據說以「堆積如山」來形容只是剛好而已,由此可推測台灣西部沿海可能曾是黑頭海蛇偏好的棲息環境。
▲黑頭海蛇曾活躍於台灣西南海岸。
而提及近幾十年沒有黑頭海蛇的足跡,台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表示,可能是因為環境破壞與過度捕撈導致,「黑頭海蛇這個名稱早已在年輕輩的兩爬研究者、愛好者的記憶中遺忘,隨風而去」。協會也說,除了黑頭海蛇之外,也有幾種「罕見的海蛇」會在冬季前後的東海岸或恆春半島海邊被發現,而這些蛇多是在遠洋海域活動的真海蛇(Hydrophis spp.),其中包含黑頭海蛇、青環海蛇以及麗斑海蛇等等。
▲黑色小頭是黑頭海蛇的特徵。
徐偉傑也提醒,台灣週遭常見的3種闊尾海蛇(海環蛇)及飯島氏海蛇是較容易在礁岸區域活動的種類,也與潛水熱點重疊,這些蛇都具有毒性,遇見了可以保持距離觀察,但不要上前逗弄。徐偉傑表示,闊尾海蛇及飯島氏海蛇性情溫馴,「只要不故意捉弄,主動咬人的機率極低」。
▲這條擱淺死亡在恆春半島的黑頭海蛇將會製成標本,存放在台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