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俊宏/綜合報導
夜晚睡覺時,您曾被窗外宏亮的「追~追~」吵醒嗎?其實那是「台灣夜鷹」的鳴叫聲。而一段夜鷹的影片在網路上瘋傳,獲得上萬人按讚,網友們紛紛直呼,「就是這個聲音」、「原來牠長這樣」、「萌萌的好可愛」。
「爆料公社一日小編」臉書粉絲團近日分享這段37秒的影片,並寫道「深夜陪你一起失眠的好朋友本人」。影片中,只見一隻夜鷹每隔3-4秒,張大嘴規律發出「追~追~」的叫聲,模樣十分可愛。
▼夜鷹非常適應都市環境,常可在住家屋頂發現牠的蹤影。(圖/資料照/新北市動保處提供)
對此,許多網友留言,「就是這個聲音~原來是長這樣」、「終於看到本人了」、「第一次看到真面目」、「每日一定會聽到這個聲音才能睡著,珍惜動物」、「很喜歡在夜裡聽牠叫」、「現在能聽到就很棒了」、「有頻率節奏,挺療癒的聲音,很喜歡」、「謝謝夜鷹,讓我夜裡不孤單。」
拍鳥俱樂部負責人黃蜀婷曾接受《ETtoday新聞雲》訪問表示,每年1月底至8月是台灣夜鷹的繁殖期,由於雄性具有強烈的「領域行為」,時常在天黑後、黎明前大聲發出「追咿~追咿~」的叫聲求偶,並驅趕競爭者,因此往往被民眾嫌惡;但牠們在生態鏈中屬於「昆蟲捕食者」,有助生態平衡,結束繁殖後也會自行離開。
鳥友提到,夜鷹棲地遍佈全台,近年來更因為「都市化」,所以和人類生活範圍大量重疊,雙方比鄰築巢而居的結果,即是鳥兒的生活中更多干擾與危機,民眾也會被叫聲影響。
▲▼夜鷹習慣以裸露地為家,住家無屋頂的頂樓就是牠們良好的選擇。(圖/資料照/網友Chih-Ying Hsu提供)
黃蜀婷說,「夜鷹鳴叫聲音宏亮,更可能長達4、5小時,因此常常被認為『擾人清夢』。但希望大家認識牠們的習性與其代表的生態指標性,以包容的心態幫助鳥兒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
值得注意的是,夜鷹習慣以裸露地為家,住家無屋頂的頂樓就是牠們良好的選擇,繁殖時不會築巢,而是直接將蛋生在地板上。親鳥離開覓食或暫時被嚇走時,夜鷹寶寶就常被誤認為被拋棄或落巢孤兒。
民眾若發現或拾獲夜鷹寶寶,應注意以下幾點,在一般狀況下,如果育雛中親鳥受到驚嚇而飛離,通常不會離開太遠,會在周圍進行觀察,這段時間內如果沒有持續干擾,親鳥在確認安全後會回來找尋雛鳥。
▲▼夜鷹「本人」讓許多網友直呼超萌。(圖/資料照/翻攝「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臉書)
其實幼鳥落單的情況在自然界相當常見,親鳥大多時候也都會回來找到幼鳥。野生動物急救站解釋,只要幼鳥沒有受傷、失溫,屁股沒有沾黏排泄物,周遭環境也沒有野貓、野狗等威脅,入夜後親鳥就有可能會把牠們帶走,不用多做干預,「假如第2天仍發現牠在原地,健康情況不佳,再和急救站聯繫,強烈建議不要直接將幼鳥帶走。」
野生動物急救站說,雖然他們有專業人員可以把幼鳥照顧長大再野放,但是不管多有經驗的人都沒有辦法取代親鳥;且夜鷹不會主動進食,人類照顧起來非常耗時耗力,「貿然把幼鳥帶走的話,反而是把牠和親鳥拆散。」
而對有些人來說,夜鷹聲音大到影響睡眠。苗栗縣政府表示,在不傷害、騷擾野生動物的前提下,可以「多利用頂樓」的方式,來讓夜鷹主動離開,例如在頂樓運動、晾衣服、種花、架設旗幟等等;當夜鷹認為頂樓不夠安全,便不會選擇這裡佔位繁殖,自然會到其他地方。
▲▼夜鷹寶寶。(圖/翻攝「野生動物急救站」臉書)
▼發現夜鷹幼鳥應如何處置?(點圖可放大/翻攝「野生動物急救站」臉書)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