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today寵物雲

「巴依薩晝蜓」從俄飛到中韓 1.1億年單翅化石出土

▲「巴依薩晝蜓」1.1億年化石出土。(圖/網路)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住在城市的孩子們想看到蜻蜓不太容易。事實上,蜻蜓在地球上已經生活幾億年。最近大陸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在甘肅酒泉發現生活在1.1億年前的遠古蜻蜓「巴依薩晝蜓」化石。陸媒調侃,它們和現代蜻蜓的模樣沒啥差別,簡直比韓劇《星星》的「都教授」400年不老童顏還牛。

1.1億年前的蜻蜓,翅膀仍完好保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碩士研究生鄭大燃的桌上,擺放著各類動物化石。這些化石,都來自酒泉老玉門油田附近的一個地層中。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研究員張海春說,這次,巴依薩晝蜓化石是鄭大燃他們在2010年前後採集到的,一共採集到30塊左右。這些遠古的蜻蜓化石,沒有身體,只有翅膀有完整的翅膀,也有翅膀碎片。

為什麼只有翅膀沒有身體呢?張海春分析說,1.1億年前,巴依薩晝蜓死後,落在湖泊裡,它們的身體有可能很快就變成了魚的美食,而翅膀剩了下來。

另外一種可能是,蜻蜓的身體特別容易腐爛,而翅膀比較堅硬,被火山灰掩埋後,變成了化石。「死亡後,蜻蜓的身體容易破碎分解,所以很多蜻蜓化石都只是『部分』。」張海春說。

它們和現代蜻蜓的模樣基本一樣

巴依薩晝蜓和現代的蜻蜓有什麼區別?鄭大燃說,如果用肉眼來看,其實沒有什麼區別,個頭和現代蜻蜓也差不多。只是它們已經滅絕了。

「其實,我們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甘肅酒泉發現的化石,和遼寧西部的熱河生物群都差不多的。」鄭大燃說,這說明,酒泉的古生物生活年代和遼西熱河生物群的生活年代差不多。

讓專家們感到疑惑的是,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化石,還有珍貴的帶毛恐龍化石,而酒泉沒有。「這也許是兩地的環境不太一樣。也許1.1億年前,遼西的環境更好,生物種群就更豐富。」專家說。

這些古蜻蜓從俄羅斯「搬家」,輾轉到達中韓兩國

張海春說,之前在俄羅斯曾經發現過2000多塊巴依薩晝蜓化石,從地質年代來看,它們生活在1.2億年前至1.15億年前;另外,蒙古、南韓、北京也有發現。

「蒙古 、中韓的巴依薩晝蜓,生活年代都差不多,大約是1.1億年前。」中科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海春說,從現有的化石來看,巴依薩晝蜓在不斷「搬家」,地盤不斷擴大。

從目前資料分析,它們先從俄羅斯遷徙到蒙古,後來又遷徙到了中國和韓國。

與恐龍同時期,滅絕原因成謎

時光倒流到1.1億年前,古特提斯洋穿過大陸大部分地區,甘肅酒泉溫度宜人,這裡有清澈的湖泊,湖邊生活著各種居民。盤旋在湖面的,就是巴依薩晝蜓。

它們曾經在地球上生活了1000萬年左右。張海春說,蜻蜓在距今3億年前後出現,到了中生代時期,蜻蜓們的「個頭」也逐漸變大,成為當時空中的「霸主」。巴依薩晝蜓生活的時代,它們已經變成了一群體態輕盈的小昆蟲,它們飛在湖面上,還會偷吃湖裡的小動物。「它們一直是肉食動物,和恐龍曾經生活在同一個時期。」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它們的滅絕?「巴依薩晝蜓是怎麼滅絕的?目前,我們也不清楚。」張海春說。

關鍵字: 巴依薩晝蜓中韓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熱門寵物影片

更多

追蹤寵物雲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