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蛇龜交配,在野外達性成熟需超過10年,遭盜獵後族群復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圖/台北翡翠水庫管理局)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台北翡翠水庫管理局23日表示,「翡翠水庫食蛇龜野生動物保護區」成立將屆1年,最新監測調查成果出爐,在密集進行保育研究及盜獵查緝之下,食蛇龜族群個體數量與存活率皆能維持穩定。此外,研究首度證實其對棲地之忠誠度極高,且對於森林的更新、演替與水資源保育具有相當程度的貢獻。
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公告「翡翠水庫食蛇龜野生動物保護區」於2013年12月10日成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教授陳添喜負責執行監測調查計畫,他表示,證實經過保護區劃設、密集保育研究及強力查緝盜獵,目前族群個體數量與存活率皆能維持穩定,但因野生食蛇龜性成熟的年齡需超過10年,每年的產卵數不多,約2至5顆,所以族群復原仍有賴長期且積極保育管理。
翡管局說明,食蛇龜較偏好於開闊的森林環境進行體溫調節與繁殖下蛋,為了解翡翠水庫南岸居民於2000年遷村後,原有墾植地經自然演替、林木覆蓋率增加後,對食蛇龜棲息地選擇可能的影響,2014年研究重點之一,即持續以無線電追蹤方法重複追蹤比較7隻食蛇龜,發現多數個體的活動範圍皆有極高忠誠度,追蹤個體多長期停留在不超過2公頃的範圍內,且單隻個體長期活動範圍並有高度重疊,顯示森林的演替並未造成食蛇龜改變棲地環境的利用選擇。
▼ 利用固定於龜背上的無線電追蹤器,可長期追蹤食蛇龜活動範圍。(圖/台北翡翠水庫管理局)
陳添喜打趣表示,絕大多數的食蛇龜好比人類社會中的宅男宅女,很少離家出遠門。此研究成果可據以做為保護區經營管理的參考,即目前尚無需為營造開闊棲地環境而刻意進行林木疏伐。
這批生態界裡的阿宅們到底扮演何種角色及功能?相信是大家所好奇的。首先是食蛇龜的名字是否與牠的食性相符?陳添喜表示,目前並未發現食蛇龜會吃蛇的證據。因為食蛇龜沒有牙齒,無法咀嚼,所以無法捕食活的蛇類。
陳添喜說,食蛇龜為雜食性,在動物性食物來源方面,牠通常捕食蚯蚓及昆蟲等無脊椎動物。因食蛇龜的龜甲成分主要是鈣質,母龜每年生下龜蛋蛋殼的主要成分也是鈣質,所以對鈣的需求量很高。
2012至2014年經由分析食蛇龜糞便,首度確認蚯蚓在其動物性食物來源中,出現頻度遠高於其他動物性食物種類,故所需鈣質的來源主要應來自蚯蚓代謝產生的碳酸鈣顆粒,與過去主要來自蝸牛外殼之推測不同。
▼食蛇龜之動物食物來源,包括蚯蚓及昆蟲等無脊椎動物。(圖/台北翡翠水庫管理局)
此外,食蛇龜的植物性食物主要是木本植物的落果與種子,尤其以榕果的出現頻度最高,並會利用森林邊緣或空隙處日照較充足的環境調節體溫,其攝食落果與調節體溫的習性,再經由排遺散播種子,有助增加森林覆蓋率及森林的更新與演替,進一步保育水資源。
翡管局長劉銘龍表示,有鑑於食蛇龜正遭受全島性滅種的非法獵捕威脅,未來仍將持續加強保護區盜獵查緝,並函送此次監測調查成果給林務局,共同持續推動保育復育研究工作;同時期待翡翠水庫集水區,此一北台灣罕見且完整之低海拔淺山生態系,能做為國內瀕危物種的庇護棲所,以促進水庫之永續利用。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