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鶴奮鬥2個月,始終沒學會自主進食,在5月10日凌晨離開了。(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記者林育綾/台北報導
臺北市立動物園的長頸鹿「小鶴」自3月12日誕生以來,由於沒有自主吸吮母乳的行為,改由保育員緊急接手擔任代理媽媽。長達兩個月時間,小鶴其實熬過很多次生命的危急關頭,粉絲也數次集氣替牠加油,保育員和獸醫師更24小時輪班照顧,隨時依牠的健康狀況及發育進度,保持與國內、外團隊的專業交流,討論並調整醫療照護方式;但還是無法扭轉小鶴健康狀況愈來愈差的趨勢。5月10日凌晨3點35分,小鶴終究因無法自行進食導致的營養不良,在保育員及獸醫師的陪伴下,畫下生命的句點。
「小鶴」出生時沒有自主吸吮母乳的行為,而長頸鹿媽媽「麒麟妹」也缺乏哺育經驗,加上原本性格就容易緊張,讓保育員無法收集到初乳,動物園只好先用牛的初乳餵養小鶴。偏偏一直不願意張嘴喝奶的牠,也不接受保育員提供的奶嘴或軟管,保育員經常得跟小鶴一起奮鬥糾纏數小時,也沒能讓牠喝到多少初乳,進食量始終不足,因此牠的抵抗力也相對較弱。
小鶴敏感又倔強,經常甩頭表示「不要」,甚至會癟嘴拒絕喝奶;但24小時輪班的保育員絲毫沒有氣餒的空間,在奶嘴計畫失敗後,發現小鶴喜歡吸頭髮,保育員就把軟管藏在的頭髮中一起塞進牠嘴裡,好讓以山羊鮮乳為主的人工代奶能順利經由軟管進入「小鶴」的消化道裡。
▲小鶴不會自主進食,甚至抗拒喝奶,導致長期營養不良,抵抗力也較差。(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小鶴討厭打針,雖然不喜歡進食,牠先前仍意志堅強地對抗病魔,熬過數次鬼門關。(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瘤胃開始發育後,食物也應該跟著逐漸轉換,但小鶴對樹葉或乾草一樣不感興趣,保育員在牠的周圍佈置枝葉,還有新鮮的盆栽,用葉子逗牠開心,就盼著牠伸出舌頭的霎那間,能趕快塞片葉子讓牠品嚐,用盡各種方法嘗試引發牠的索食意願,但每種方法都很快就失效。
由於全世界人工哺育長頸鹿寶寶成功的案例,本就屈指可數,保育員及獸醫師特別保持與國內、外專業交流平臺的互動,例如美國聖地牙哥動物園,就立刻提供他們照養長頸鹿寶寶的經驗。但可能因為抵抗力較差與營養攝取、轉換率不足,小鶴陸續出現關節發炎、血糖偏低與胃部鼓脹的症狀,身體不舒服時,小鶴也不願意站立或走動,長時間的坐臥下,導致腸子的蠕動更加不利。 醫療照養過程中,分別有文化大學團隊提供營養與餵食建議;中興大學團隊協助抽取關節組織液與分析,以便對症下藥;嘉義大學團隊協助調整代乳的成分,以符合長頸鹿所需的營養;而臺灣大學團隊則針對「小鶴」瘤胃液變化和鼓脹處裡,提供必要協助。
保育員表示,其實「小鶴」的生命意志力很強,這段期間很多次危急的關頭,牠都撐過去了,但是照養中最困難的就是小鶴不肯自己張嘴吃東西。保育員除了集思廣益,設計各種假奶頭、模擬媽媽肚子的陰影,在牠喜歡休息的地方放置新鮮的葉子等,甚至盡量讓媽媽「麒麟妹」陪伴,希望牠能從媽媽那裏學到吃東西的技巧,可惜小鶴仍堅持做「拒絕自主進食」的小孩。
▲媽媽「麒麟妹」雖然不會哺乳,對小鶴仍十分關心。(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長頸鹿分布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生活在稀樹草原和森林邊緣地带,是現存陸地上身高最高的哺乳動物,初生小長頸鹿身高可達1.5公尺1·8 公尺,獨特體型的長頸鹿人工哺育工作在技術上有一定的難度,加上「小鶴」本身沒有自主想進食,讓這次的救援工作更加困難。5月10日凌晨,「小鶴」在保育員及獸醫們的陪伴下,平靜地走完她短暫的60天生命旅程。
▲小鶴在保育員及獸醫陪伴下平靜離開:「謝謝很多粉絲曾經幫我加油,再見了。」(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