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依融/綜合報導
鳥類羽毛顏色有些艷麗有些樸實各具特色,其實這些羽毛蘊含各種不同功能與學問,像是台灣特有種帝雉、藍腹鷴等雄鳥擁有璀造型與較大體格,就是為了能恫嚇敵人,此外在求偶季節會變得更加亮麗,吸引「水姑娘」交配繁衍。
▲藍腹鷴雄鳥羽色華麗。(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台北市立動物園表示,暑假期間是許多鳥類重要的社交和繁殖季節,鳥類觀察家會透過鳥兒體表背羽顏色、飛行姿勢、型態大小輔以時節地點,來作為辨識種類的基本指標,其中最關鍵的特色就是多樣且奇特的羽毛。
▲巨嘴鳥較難從外表看出性別。(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許多鳥類雌雄外觀差異明顯,例如雉科的台灣特有種帝雉、藍腹鷴,或是動物園鳥園內展示的藍孔雀、環頸雉、金雞與青鸞,牠們的雄性個體都有亮麗誇張的造型,體型也比較大,在生物學上稱為「雌雄二型性(Sexual Size Dimorphism)」。
▲青鸞雄鳥體型較大,毛色也比較多變。(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雄鳥擁有鮮豔的羽色,是為了嚇退敵人、捍衛領域,在繁殖季時還會因為體內賀爾蒙使顏色變得更飽滿,用最華麗的外表吸引雌鳥注意提高交配機會。雌性個體的羽色則與環境較接近,是為了確保長時間擔任孵蛋工作,較不易受打擾。動物園提到,「鶿鳥也會從雄鳥的羽毛色澤與形貌,判斷對方健康狀況,作為擇偶條件。」
▲雌鳥會根據雄鳥的羽色、型態來判斷對方的健康。(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有些鳥類則是「雌性體型大於雄性」,這稱為「逆雌雄二型性(Reversed Sexual Size Dimorphism)」,動物園分享,鳥類以「猛禽類」最容易觀察到這種特徵。例如台灣能觀察到的鳳頭蒼鷹、黃魚鴞、熊鷹和褐林鴞,牠們的雌鳥體型比雄鳥大,部分羽毛斑紋與顏色也相對顯眼。
▲猛禽類的雌性往往體型比雄性要大。(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研究發現,猛禽雌雄鳥的體型差異,還會受獵物的種類影響,「負責打獵的雄鳥,身體嬌小更能靈活狩獵,也能穩定供給幼雛食物」。此外愈是大型的猛禽,育雛期愈長,雌鳥也需要較大的身軀儲存能量,好為巢裡的幼雛遮風避雨。
▲雄性熊鷹體格較精幹,狩獵時更靈活。(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雌性黃魚鴞體格較大,為的是展翅能為孩子遮風避雨。(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動物園表示,在鳥兒啁啾高歌、展翅飛行抑或爭奇鬥艷間,其實都藏著「鳥學問」,不妨停下腳步細細觀察,不過務必遵守「不驚嚇、不引誘、不追逐、不破壞、不捕捉」的賞鳥原則,在欣賞自然驚奇的同時,維護生態的健康。
▲褐林鴞屬於雌性體型大於雄性。(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你可能也想看】
該換iPhone13嗎? 她曬出12 Pro Max夜拍「絕美黑貓照」網一面倒
大象襲殺飼主!高溫32度「被逼拖木頭」發狂 長牙猛刺屍體撕兩半
婆家不准養狗!難得團聚「1年半後卻病逝」 媽慟:難忘最後一眼
床邊出現「巨大毛壁虎」!2小手夢中醉拳 媽看傻:怎麼睡成這樣
▼更多精彩影音
★跳蚤塵螨讓毛孩癢癢der!快用這瓶一噴搞定★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