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雛鳥季開始了,撿到雛幼鳥該怎麼辦呢?(圖/台北鳥會野鳥救傷中心授權提供,下同。)
實習記者陳思妤/採訪報導
每年的4月底到8月初左右是所謂的「雛鳥季」,這段時間適逢鳥類繁殖,所以常常會有民眾在外「撿到」或是「遇到」還沒有成熟的小小鳥,但人們往往忽略一個事實,那就是--「這些小鳥可能不需要你的援手」。
近年民眾的動物保護意識抬頭,主動去關心其他動物的頻率也提高了,但在關切的同時,民眾也常常因為不理解自然法則與不同物種的生態習慣,反而弄巧成拙,救命不成反倒害了一條命,可是在這生意盎然的「雛鳥季」時難免遇到看似弱不禁風的小小鳥,到底要怎麼判斷與反應才是正確的呢?台北鳥會野鳥救傷中心製作一簡單又明瞭的懶人包提供民眾簡易的指引。
▲新北市地區有一窩黑冠麻鷺,親鳥築巢於搖搖馬上方,而遭民眾投訴拉屎過多,被抄家的無辜幼雛巢被毀後,只好由動保處帶離3隻,樹上僅存的一隻幼雛也於隔天掉落死亡。
首先,是要了解鳥類的生態習慣,鳥兒在大自然生態系中本來就屬於食物鏈的一環,如果在自然的情況下遇到猛禽貨是爬蟲類動物補食的時候,請勿涉入,就算覺得牠很可憐、很可愛,也千萬不要把牠當寵物養,因為牠們是屬於大自然的野生動物,凡事請先想到「自然生態系統」再決定怎麼做。
多數的野鳥在春天到初夏間會養育雛幼鳥,而晚熟型的雛鳥破殼後幾星期內,羽毛長得和親鳥差不多的時候會離巢。這段時間內,親鳥密集地獵捕多樣食物餵食,離巢後幼鳥則會在短時間內和親鳥一起學習覓食、躲避天敵與危險、飛行等等的生存技能,之後才會獨立。
▲撿到雛幼鳥該怎麼辦?台北鳥會野鳥救傷中心整理了清楚的懶人包圖文,點這裡看詳細資訊。
當民眾在外活動遇到傷病野鳥時,應該先分辨鳥類屬於雛鳥、幼鳥或者成鳥,如果是雛鳥,可先觀察雛鳥是否站立於地面不動且可看見鳥巢,再將雛鳥送回巢中,如果無法放回或者觀察不久後雛鳥又從巢中掉落,或者雛鳥巢已經被破壞、雛鳥受傷、親鳥死亡等狀況,再送至野鳥救傷單位。
如果遇到的是幼鳥,且精神良好於地面不斷提叫的話,先觀察附近是否有親鳥或是可見鳥巢,再將幼鳥放置附近安全之樹枝上,離開現場約半小時之後再返回,確認親鳥是否將幼鳥帶回,若無的話,再送至野鳥救傷單位,切勿逕自帶回飼養,如有需要聯絡專業救傷單位,請參考全國野生動物救傷單位。(本表格由野生動物急救站彙整提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