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today寵物雲

  • 東南亞不限航點 免費機票等你飛
  • 0元飛東南亞?這次機票抽很大!
  • 新聞用聽的,解鎖新體驗

「復元的羽翼、異地生根」 台北鳥會25年的啁啾日常

▲▼台北野鳥救傷中心,台灣藍鵲,藍鵲洗澡。(圖/記者戴榕萱攝)

▲先天失明的藍鵲「亮亮」,經鳥會照顧,現在已經能開心的玩水。(圖/記者戴榕萱攝,下同

記者戴榕萱/台北報導

出自《論語》一句佳話「上天有好生之德」,台灣各地都有一群默默的志工進行著這項善舉。以「野鳥保育、不干預自然」為宗旨的台北野鳥學會救傷中心,1992年成立至今走過25載,這裡成為上萬隻傷鳥的「復元客棧」」。每年均有50位的志工投入其中,他們從照護、教導幼鳥、野鳥放飛等任務中體悟到建設與大自然之間的衝突與平衡,台灣野鳥也在這20餘年感受志工們的無限溫情。

▲▼台北野鳥救傷中心。(圖/記者戴榕萱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北野鳥學會位於台北捷運麟光站外的和平東路上。

野鳥救傷中心主要任務是針對傷鳥提供救助與收容,2007年時增建了野鳥長期收容或漸進式野放工作站《得得之家》,地點位於芝山。起初救傷中心與鳥會總部都位於捷運科技大樓站附近,呂副組長佳璣說,由於救傷中心每個月的「患者」實在太多,已去年7月起外移至目前新址,位於麟光站外的和平東路三段上,來到這裡,傷鳥居住的空間也寬裕許多。

▲▼台北野鳥救傷中心,志工。(圖/記者戴榕萱攝)

呂佳璣投入鳥會7年之久,這裡的志工隨著每年5月的培訓計畫,不斷有新血加入,通常都是愛鳥人士、或是森林系、獸醫系的研究所學生等。她透露,其實志工們愛的就是鳥類的獨特個性與習性,如白頭翁、紅嘴黑鵯的幼鳥,懂得手足情深,大朋友會飼養小幼鳥,這不就是動物界最可愛、最單純的地方嗎?

中心裡的作息從早上9點就開始運作,這裡不需值班表,志工們只要一有時間就主動報到,他們有默契的分頭進行餵食、觀察傷鳥況狀、清潔鳥籠與戶外,還要細心換藥,比較特別的一項是「挑揀出死掉的麵包蟲」。呂組長笑著說「加入鳥會的志工絕對不能怕蟲!」,相較於一點都不敢走入滿是麵包蟲的房間的記者,志工們真的很勇敢。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

▲▼台北野鳥救傷中心,志工。(圖/記者戴榕萱攝)

▲▼救傷中心日常。

▲▼台北野鳥救傷中心,志工清潔眼疾鳥類。(圖/記者戴榕萱攝)

▲▼台北野鳥救傷中心,雛鳥餵食器,實用器皿,黃色液體是維他命,泥狀飼料。(圖/記者戴榕萱攝)

▲雛鳥除了吃泥狀飼料外,也要補充維他命C。

▲▼台北野鳥救傷中心,志工。(圖/記者戴榕萱攝)

▲一盒一盒的都是麵包蟲與大麥蟲。

經了解,送來鳥會的傷鳥約6成是撞擊玻璃帷幕、幼鳥學飛摔傷,高峰期則是發生在風災後,斑鳩為最大宗。民眾發現傷鳥時,第一時間除了可送往鳥會之外,還可以直接與鳥會合作的動物醫院聯繫,並轉交傷鳥(如下圖,點圖可放大)。

▲▼台北野鳥救傷中心合作醫院。(圖/翻攝自台北鳥會臉書粉絲專頁)

呂佳璣說,「救傷紀錄卡」是程序裡最重要的部分,上面的「拾獲地與時間」務必確實填寫,因為這些都會是特殊鳥種復元後野放地點的參考。她也提醒,一般民眾也不要因為好奇野鳥,就抓回飼養,很多人因為一時玩性,反而讓這些野鳥在籠裡振翅斷羽。

▲▼台北野鳥救傷中心,救傷表單,器材。(圖/記者戴榕萱攝)

▲救傷紀錄卡表格。

呂組長呼籲,救援雛鳥與幼鳥間有些差異,且並不是每一隻落地的小鳥都需要搶救。若發現離巢幼鳥(已經開始學習獨立的),可以先探視鳥類眼神,如果很有精神且不斷啾啾叫,可先察看路樹上是否有親鳥也正著急看著牠,如果附近非大馬路或有野狗群,大可不必擔心牠安危,頂多將他們移置安全的樹枝上即可,畢竟幼鳥離巢學飛是本性,這也是牠們學會獨立的第一步。

如果發現的是雛鳥(眼未開、無羽或羽毛未長齊),先尋找路樹上的鳥巢,以輕抓的方式將鳥放回巢中,若放不回去或再度掉落,就可將雛鳥送交鳥會照顧。民眾若發現風災後的傷鳥,都請先戴上手套,用毛巾從上方輕抓,裝入可通風的紙盒後交至鳥會,程序完成後務必用肥皂洗手。

▼救助過程可參考下圖:(點圖可放大)

▲▼台北野鳥救傷中心,雛鳥宣導。(圖/記者戴榕萱攝)。

▲▼台北野鳥救傷中心,救傷表單,器材,雛鳥保溫箱。(圖/記者戴榕萱攝)

▲雛鳥保溫箱。

記者另外了解到,鳥會中的野放設備其實都是靠志工們用創意與行動力打造出來,像「鳥用電梯」,則使用釣竿、紙箱、繩索等材料做出適合當時環境的高度。野放前,志工們會選擇適當的「生活圈」給野鳥們,這時候「漸進式野放工作站」就變得非常重要。

漸進式的野放旨在使「受過人工餵養的鳥類」學會接近大自然,從室內練習試飛、獵食、及提供半戶外的環境讓野鳥快速適應,如此一來,能避免野鳥往後太親近人類,提升放飛成功機率。

▲▼台北野鳥救傷中心,野放鳥類電梯。(圖/記者戴榕萱攝)

▲野放鳥類時的「電梯」。

從訪談中,呂佳璣多次提到野鳥活動空間隨著都市規劃倍受影響,除了上述提到的帷幕玻璃之外,還有黏鼠板的設置,最常受害的鳥種如麻雀、白頭翁,及曾是保育類的紫嘯鶇(ㄉㄨㄥ),志工經過數據對照後發現,受傷高峰期恰與鼠類繁殖期相符。由此,可證明人為設施確實影響動物生態作息,雖然這是志工們常要處理情況,但現代社會與自然的衝突確實也難用「無奈」二字概括。

▲▼台北野鳥救傷中心,雛鳥餵食器,實用器皿,黃色液體是維他命,泥狀飼料。(圖/記者戴榕萱攝)

▲▼雛鳥餵食器、食用器皿。

▲▼台北野鳥救傷中心,雛鳥餵食器,實用器皿,黃色液體是維他命,泥狀飼料。(圖/記者戴榕萱攝)

鳥會儘管已建立20餘年,資金與人力的難處還是每年存在,即使動物保護處有補助,加上民眾部分捐款、物資等,但一年近百萬的生活開銷,卻也常是專員們擔心的部分,畢竟鳥會承擔了大部分鳥類照護救助。另一個部分,當禽流感發生時,野鳥就會被民眾視為眼中釘。對此,呂說,台灣野鳥所處環境都在戶外通風處,集體得到禽流感的問題其實較少,感染的高峰期也會配合政府密切關注過境鳥類,民眾其實毋須太過驚慌。

▲▼台北野鳥救傷中心,白鷺寶寶。(圖/記者戴榕萱攝)

▲▼經歷過尼莎颱風的兩隻白鷺寶寶。

▲▼台北野鳥救傷中心,白鷺寶寶。(圖/記者戴榕萱攝)

呂佳璣表示,目前鳥會中約有3、40隻禽鳥居住,每到風災後就會暴增到80幾隻,由於這些「過客」都不會長期居住,因此志工們也較不敢對這些過客投入太多感情,畢竟等到禽鳥完全康復那天,就像送孩子出遠門一樣「希望牠高飛卻又離情依依」。

記者在本次專訪中,看見一群熱愛自然的志工們默默對大環境付出,也在鳥會中看見一隻隻單純又堅強的傷鳥。雖然生為不同的物種,但也同樣享受著這塊台灣寶島。鳥會在25年中一直擔任「傷鳥客棧」,上萬孱弱客住進,幾個月後牠們振著復元的羽翼再度展翅、築巢、延續生命,形同帶著愛與關懷的園丁繼續朝各角落播種。

►►►牠害我感冒,3天不想餵!台北野鳥悲鳴:小樹鵲死前身體扭曲

►►►幫牠還是害牠?如何拯救都市中的落巢雛鳥與受傷鳥類

▼學生細心餵鳥。

▲▼台北野鳥救傷中心,志工。(圖/記者戴榕萱攝)

關鍵字: 台北野鳥救傷中心志工鳥會動保處網新專題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寵物動物熱門新聞

水族館關閉4個月 虎鯨與海豚被遺棄在腐爛池

虎鯨群竟連3年「收編」領航鯨寶寶!科學家不解

鸚鵡5天不見爸 上演「小鳥依人」

女愛心餵浪貓 貓媽突然帶5寶報恩

媽帶四汪划船 阿金跳水全員落海

黑熊變多了!離淺山平地越來越近

被收編浪貓偷麵包 忘記不用打獵

2個月熊寶被媽拋棄 工作人員穿「熊偶裝」照顧

萌妹幫比熊看診!大喊肚子有寶寶

黑貓動手術剃毛 下半身短褲失蹤

女剛生下兒子 手機急著滑毛孩照片

虎斑貓逃出獸醫診所 步行4.8公里回家

泰警局逮捕喵囚犯 罪名是襲警

發狂郊狼飛撲狠咬 男肉搏10分鐘驚險活命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熱門寵物影片

更多

追蹤寵物雲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