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倫敦動物園的斑驢。(圖/取自維基百科)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任何兩匹斑馬身上的條紋,都不是相同的,這對生物學家來說,要分辨什麼是原種、什麼是亞種,成了高難度的困境;而「斑驢」(Quagga)在獲明確分類之前,早就被人類大規模獵殺、剝皮吃肉而導致滅絕!牠們在19世紀後期正式告別地球,也是第一個DNA獲保存研究的滅絕物種。
斑驢又稱「擬斑馬」,特色是前半身有黑白紋像斑馬,後半身是褐色又像馬,肩高約130公分,體重約250至300公斤,分類為普通斑馬的亞種,一度在南非大量出現,名字「Quagga」是一個擬聲字,源自南非原住民科伊族(Khoi)對牠們的稱呼,因為這與斑驢的叫聲相似。
▲現在要看到斑驢,只能在博物館裡看到標本。(圖/取自維基百科)
早在1788年,斑驢被認為是獨立的物種,即「馬科類斑驢」,之後大約花了半世紀的時間研究,才被認定是「普通斑馬的亞種」。而在「驗明正身」之前的1652年,當荷蘭人在南非殖民時,不僅把當地原住民當奴隸,發現斑驢後,更大規模獵殺!
1811年,博物學家威廉巴切爾(William John Burchell)訪問南非時,就親睹多達1萬5000隻匹斑驢被埋成一堆,有人以來福槍一次射殺!據指出,南非最後一隻野生斑驢在1878年被殺。
倫敦動物園在1851年曾經買過一隻母斑驢,養了大約20年,其間在1858年買了1隻公的,希望兩隻可以繁殖,但仍沒有「結果」,現在看到的斑驢照片,就是當年唯一的相片記錄。
另外,德國柏林動物園養了斑驢則在1875年死亡。全世界最後一隻斑驢,是自1867年被圈養在荷蘭阿姆斯特丹Artis Magistra動物園,也在1883年8月12日嗚呼哀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