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狗異鰭鱵,是台灣最新發現的魚種。(圖/翻攝自論文)
記者賈沐蓉/綜合報導
1907年一個物種不明的魚類標本出現在德國漢堡自然博物館,上面僅有標示「Takao, Formosa」。2023年時台灣的研究團隊與德國學者合作,透過野外採集、與標本比對後確認牠是一個全新物種,並正式命名為「打狗異鰭鱵」(Zenarchopterus takaoensis)。
去年年底,研究團隊將成果發表於學術期刊「Zootaxa」上,內容提到該物種廣泛分布於海洋、淡水與它們的交界處,俗稱「水針」,目前全球已知有19種異鰭鱵屬魚類,台灣則棲息著4種。台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助理教授廖運志參與了這項研究,經過野外採集、X光技術分析骨骼後,發現的確有1種異鰭鱵與既有3種存在明顯差異。
▲打狗異鰭鱵不同角度的照片。(圖/翻攝自論文)
研究團隊發現,牠與另外3種異鰭鱵相比,吻部略長且有明顯的色素沉積或黑色斑點,胸鰭與臀鰭鰭條數只有9條,而其他都有10條以上。此外牠的身體側面有著虛線狀的條紋,另外3種則呈現連續的縱線。在確定牠是新物種後,團隊以高雄的舊名「打狗」替牠命名,以紀念在1907年出現的標本。
雖然打狗異鰭鱵因為體型較小容易被忽略,目前對牠的分布範圍、數量多寡仍在等待調查,但新種的發現也豐富了台灣魚類分類學的研究,也解開了一個百年謎題,更為這類物種的生物多樣性提出了明確的證據。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