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today寵物雲

想像自己被放逐到火星 「放生」真的是積德嗎?


▲保育類綠蠵龜龜甲被穿孔,掛「合家平安」鐵牌,疑宗教放生所為。(放生示意圖/國立海生館提供)

文/瘦駝

摘自華滋出版果殼網作品《離開叢林太多年》

許多地方都有過年時放生的習俗,以求來年吉祥安康。然而,輕率、缺乏科學指導的「放生」行為,卻往往會導致「殺生」的悲劇。也許我們應該認真考慮一下放生這種習俗的合理性了。

有時候,你必須祈禱自己別碰上一個混賬塞博坦星人:邪惡霸天虎佔領了地球,把人類擄去塞博坦星做了寵物;後來善良的汽車人打敗霸天虎,人類得到了解放。汽車人決定送人類回家。然而當你滿心歡喜地走進回家的飛船,「哐當」一聲艙門關閉, 你卻突然發現飛船目的地赫然寫著「火星」!你扭曲的臉貼在艙門上,絕望地高喊:「你這個混球!搞錯啦!」一臉憨相的汽車人卻笑著對同伴說:「看這些可憐的小火星人,還不捨得我們呢。」然後飛船發射,永不回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個故事看起來有點無厘頭,但某些時候只有把自己想像為被放生的動物,才能更深刻理解很多放生行為的不合理之處。

2009年 6 月,第二屆廣東休漁放生節上,志願者和愛心人士將許多小魚小蝦「小海龜」放生大海,其中一隻不願下水的「小海龜」被工作人員奮力擲進了南海。這一幕被媒體記者拍下並溫馨地登上了報紙。可惜,這位善意的工作人員一定不知道,他把一隻陸龜淹死在了海裡。照片上那隻對人類「戀戀不捨」的小龜赫然長著四條柱子一樣的腿——經鑒定,那是一隻原產於雲南、廣西的緬甸陸龜(Indotestudo elongata),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這隻小傢伙很可能是通過寵物交易管道來到廣東的。別說它不能下海,即便是在淡水裡也無法生存。

「放生」作為一種信仰,被受佛教影響的東亞國家廣泛接受,而在西方,它只是野生動物復育(wildlife rehabilitation)的最後一個環節。所謂野生動物復育,是指為受傷、遭遺棄或者其他需要幫助的野生動物提供救護、安置、餵養,最終使其返回自然的處置。儘管考證起來,我們1,000年前就有陳玄奘放生紅鯉魚,而西方的動物復育僅僅伴隨著環保主義起源自 20 世紀 70 年代初,但短短 40 年來,動物復育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個嚴謹、科學、有序的高度專業化的社會行為。在許多國家,單憑熱情是不能成為野生動物復育員(wildlife rehabilitator)的,儘管這往往只是一個志願工作,卻照樣需要證照才能執業。

國際野生動物復育理事會(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Wi l d l i f e Rehabilitation Council)和美國國家野生動物復育員協會(National WildlifeRehabilitator Association)共同制訂的《野生動物復育簡化標準》(Minimum Standards for Wildlife Rehabilitation)中的野生動物復育的標準化程式如下:

第一步是動物的收治。復育員要記錄目擊者發現需要救助動物的現場情況,記錄包括物種、發現地點時間等原始資訊,並向目擊者提供基本知識。陸龜被扔進海裡的悲慘事件本應在這個步驟就被攔截。

第二步是穩定動物狀況。當需要救治的野生動物被轉移到籠舍,立即對其進行評估,為動物提供安靜、溫度適宜的環境,對情況危急的動物提供急救並準備接下來檢查所用到的器材。

第三步是初步檢查。為動物稱量體重、體溫,檢查視力、四肢和口腔,評估動物的營養狀況。

第四步是初步治療。包括清創、骨折固定、補液、提供藥物和營養支援。

第五步是康復治療。在一個儘量沒有人類影響的舒適環境裡為動物提供持續的營養和醫療支援,不間斷監控動物狀況,必要時為動物提供理療。

第六步,野放前訓練。在這個階段,要為動物提供室外的足夠大的活動空間,依照不同的物種讓動物進行運動。

第七步是野放評估。觀察動物運動能力是否良好,體重是否達到了平均水準,有否合適的野放地點。更重要的是觀察動物能否自主覓食並且對人類有足夠的警惕——這些回歸自然的動物遇到的下一個人即便是好心腸的,也難保不辦壞事。

最後才是放歸野外。我們在媒體上最常見到的野放場景,是成筐成袋的各種動物被帶到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一放了之,場面很壯觀,卻是一個極大的錯誤。

在這些步驟裡,我們常犯的錯誤包括:

不恰當地帶走雛鳥和幼獸。這些小動物往往並不是看上去那樣被遺棄了,它們的父母可能只是為了躲避你而藏在不遠處。

盲目給動物投食餵水。在沒有確定動物食性和健康狀況的前提下,這樣對動物是一種傷害。

過分親近動物。野生動物不是寵物,它們怕人,在人聲鼎沸的環境下會極度驚恐。即便不是這樣,如果讓野生動物對人類產生依賴,也不利於日後的野放。另外,過分的親昵可能會導致包括禽流感在內的人畜共通傳染病的傳播。

野放地點的選擇很有講究,對於野外捕獲地點確切的野生動物,野放時儘量接近原處。有研究表明,將爬行和兩棲動物放回原生地方圓一千公尺之內才能保證其日後的存活。對那些不能確定來源的野生動物,比如開頭那隻可憐的緬甸陸龜,要儘量放回接近其生境的地方。還要注意避免野放在公路附近,以免被過往的車輛傷害。

除了地點,野放的時間也很講究,冬天不是野放蛇、龜等變溫動物的好時候。對於收治的候鳥,問題要更複雜些,如果康復時已經過了遷徙季節,最好將其野放到它的遷飛目的地附近。

再如某些特殊物種,像紅耳龜,也就是所謂的巴西彩龜,還是讓它終老魚缸裡吧,這種強悍的水龜已經在許多地方造成了生態入侵。

所以,下次當你遇到相關情況時,最好還是求助於專業機構,別把「放生」變成「殺生」。


★本文經授權同意,摘自華滋出版離開叢林太多年:自然控的動物科學教室》一書。是繼《有一天會成真!科學松鼠的電影科技教室》後,果殼網相關人士在台灣出版的第二本作品,收錄了果殼網自然控主題站中專業的動植物、生態學學者,和身邊普通的「博物學家」的文章與洞見。 這群因為對大自然的愛而聚集在一起的人們,以博物之名,利用知名電影或特殊話題,帶領讀者感受、發現、享受花草樹木,鳥獸蟲魚,還有那燦爛星河帶來的無盡喜悅。


★作者:果殼網 guokr.com/瘦駝
果殼網試圖喚起大眾對科技的興趣:不是冷冰冰的知識,而是對身邊的生活進行有意思的科技解讀和創造。他們不只用科學去破解網路上的各種流言,連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事物──電影、動植物、科技產品──更在活生生的科學知識的探究下,變得異常地驚奇、有趣。

關鍵字: 放生保育果殼網離開叢林太多年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熱門寵物影片

更多

追蹤寵物雲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